产品展示

为什么志愿军发起的第三次战役,定在了1950年12月31日?

1951年的第一天,马修·李奇微,美第八集团军的新司令,正乘车赶往汉城北郊。他本以为会看到一条正在重整的防线,或者至少是有序撤退的部队。可眼前的景象,让这位二战名将彻底愣住了。

公路上,美军和南朝鲜军人混作一团,卡车、火炮、重机枪被随意丢弃在路边。士兵们脸上没有组织,只有恐慌。他们唯一的念头,正如李奇微后来在回忆录里痛苦地承认的那样,就是“逃得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

一支拥有世界顶级装备和绝对制空权的军队,怎么会说垮就垮,溃败得如此彻底?这个问题,李奇微当时想不通。答案,其实藏在一个被志愿军指挥部精心选择的时间点上:1950年12月31日。

第二次战役的失利,像一记重锤,砸碎了“联合国军”的傲气。他们狼狈南撤,在三八线以南匆忙拉起了五道防线,想喘口气。但这个防御计划从一开始就漏洞百出。那条长达250公里的第一道防线,被麦克阿瑟司令部整个交给了士气早已崩溃的南朝鲜军队。美英主力则躲在后面,美其名曰“机动防御”。

更要命的是,就在大战一触即发的前几天,12月23日,第八集团军的灵魂人物沃尔顿·沃克将军,在一场离奇的车祸中当场身亡。前线总指挥没了,本就人心惶惶的部队彻底失去了主心骨。李奇微,就是在这个烂摊子中,被空投到了朝鲜。

他对自己的顶头上司麦克阿瑟,私下里评价并不高,认为他“夸大其词、刚愎自用”。可当他亲眼看到前线的状况时,才发现东京司令部的乐观,简直是个笑话。他马不停蹄地巡视部队,看到的却是一张张麻木、呆滞、写满恐惧的脸。

士兵们看到新司令官,眼神空洞,毫无反应,很多人甚至懒得开口说话。李奇微后来回忆,他感受到的是一种“惊恐未定的精神状态”,这支军队从肉体到灵魂都受到了重创。他想不通,为什么中国军队在上次大胜后没有一鼓作气把他们赶下海?这个问题的答案,志愿军很快就会用行动告诉他。

月亮是我们的,太阳是你们的

当李奇微还在为如何重振军心而头疼时,在三八线以北的志愿军司令部,一场关系到几十万人生死的决策正在进行。部队已经连续作战,疲惫不堪,按理说急需休整。但彭德怀力排众议,决定不给敌人任何喘息之机,发起第三次战役。

什么时候打?这成了关键。副司令员洪学智提出了一个绝妙的建议:12月31日。西方人的新年夜,敌人最可能沉浸在节日气氛里,警惕性最低。这个提议立刻点燃了大家的思路。即将指挥主攻部队的副司令员韩先楚补充道,12月底正好是农历十一月中旬,月色最好。

参谋长解方也点头同意,31日是月圆后的几天,上半夜月光明亮,太适合夜间穿插了。“月亮是志愿军的,太阳是美军的。”这句志愿军战士中流传的话,可不是什么诗意比喻,而是用鲜血换来的战术真理。没有制空权,白天只能当靶子,一到晚上,月光就是最好的探照灯。

选择月圆时机动手,既能利用敌人的麻痹心理,又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夜战优势,这个决策堪称神来之笔。

时间选好了,地点却是个天大的难题。主攻方向定在临津江。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江面结着冰,但一踩就裂。在这样的天气里强渡冰河,连当地的朝鲜老乡都觉得是天方夜谭。但志愿军不仅要渡,还要用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

主攻的第39军116师师长汪洋,在亲自侦察后,提出了一个让军长吴信泉都倒吸一口凉气的方案:把全师7500人和70门炮,在进攻前,悄悄运动到距离敌军阵地只有150米的地方潜伏下来。

几千人要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潜伏数小时,任何一声咳嗽、一个反光都可能招来灭顶之灾。这简直是一场豪赌。为了不暴露意图,志愿军甚至决定突破口的雷区先不排。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了进攻前那短短几十分钟,由工兵用命去趟出一条路来。

12月28日,彭德怀将作战计划电告毛泽东,明确指出占领汉城政治意义不大,打完就准备撤回休整,保存实力才是王道。毛泽东复电同意。箭已上弦,只等新年的钟声。

1950年12月31日下午五点,离新年还有七个小时。当“联合国军”的士兵们正准备开香槟、吃罐头时,志愿军阵地上,上百门大炮同时怒吼。密集的炮弹像冰雹一样砸在南朝鲜军的阵地上,许多人当场被打蒙了。

炮火刚停,潜伏已久的志愿军就像幽灵一样从雪地里冒出来,扑向临津江。在116师的突破点,346团的扫雷组长张财书,在照明弹下带着组员用身体滚出了一条通道。两名战友先后牺牲,他自己也多处负伤,眼看最后一颗诡雷来不及拆,他竟用身体猛地压了上去。

英雄用血肉开辟的道路上,7500名战士从150米外的潜伏地一跃而起。这个距离实在太近了,南朝鲜守军根本来不及反应。仅仅5分钟,116师就撕开了临津江防线。这个战例,后来被刘伯承元帅评价为“满分”,成了全军的教科书。

奇迹在整个战线上演。38军用10分钟架起浮桥,40军用13分钟冲上南岸。不到一个小时,所谓固若金汤的第一道防线就已千疮百孔。南朝鲜军队的崩溃引发了连锁反应,整个战线瞬间土崩瓦解。

一夜之间,志愿军各部像尖刀一样插入敌人纵深十几甚至几十公里。原定的防御部署彻底被打乱,变成了比谁跑得快的大逃亡。正如《韩国战争史》后来描述的那样,这是一场“无法阻止的后退狂”。

1951年1月2日,李奇微被迫下令全线撤退,放弃了汉城。志愿军的战役目标全部达成,人民军第一军团随即进驻了这座空城。第三次战役的胜利,不仅是收复了多少土地,更重要的是,它彻底打断了“联合国军”的脊梁骨。

这场在新年夜发起的攻击,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这支军队。它的胜利,不是靠人多,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决策层对天时地利的极致运用,靠战术上将奇袭发挥到极限的胆魄,更靠着每一个普通士兵在冰天雪地里,用凡人之躯铸就的钢铁意志。它证明了在战场上,精神的力量有时真的可以压倒物质的优势。



Powered by 恒盛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