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贸易会谈,中方代表调整?美财长拒绝,欧盟比美国更着急
7月21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电视屏幕前狠狠地扔出一句“重磅消息”:要中国赶紧停止从俄罗斯和伊朗买原油,否则就要面对百分之百的二级关税惩罚。同时,他还呼吁欧盟联手起来,对那些采购俄伊能源的国家实施制裁,铁了心要施压。
这话一出,国际上顿时炸开了锅。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欧盟像没听见似的,根本不搭理,日韩也保持缄默,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发话都少得可怜。美国摆出的关税“大棒”,结果却像打在空气里似的,毫无实质反应。
四个月前的搏斗还没完全平息呢。4月2日,美国特朗普政府拿出“对等关税”这个大招,把中国出口的商品关税一下子提高了34%。中方反应也是相当迅速,四天之后就宣布对美国进口的货品加征34%的关税,还向世贸组织提起了诉讼,同时对中重稀土实行出口限制措施。
对峙不断升级,美方关税一路狂飙到125%甚至145%,中方也不甘示弱,同步反制到125%。接着,中方亮出压箱底的底牌:“如果你们还继续加税,中方毫不惧怕,都不放在心上。”这场关税数字的较量,终于碰撞到中国筑起的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中方的谈判团队突然换了个人头,4月16号李成钢正式担任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这人是北大法律系出来的,专门搞反倾销研究有二十多年的经验,职业生涯起步于外经贸部条约法律司,曾经深入参与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工作。
他的任命明显传达了一个信号:中方一直都在敞开谈判的大门,不过面对美国拿出的关税大棒,中国已经准备好了最犀利的专业“盾牌”来应对。
美方阵容里也是暗流涌动,国务卿鲁比奥被中方“拉黑”了,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也都没列入核心团队。
在谈判桌上坚持到底的只有财长贝森特,他出身华尔街金融圈,成为特朗普内阁中少有的“主要谈判人”。团队的大换血其实反映出两国博弈策略的重大转变——中国派出法律和经济双料专家应战,而美国则看重金融资本代表的务实手段。
贝森特的能源禁令可以说是一招挺危险的棋,他让中国停止与俄伊的石油交易,但却忘了有三个铁律:俄罗斯已经连续12个月稳坐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的位置;伊朗每天向中国输送大约140万桶原油;这两国合起来占了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三分之一。
要是按照美方的建议去买美国的页岩油的话,中国的能源成本那可真是哗啦啦往上蹿,每吨到岸的价格至少得比原来贵50美元以上。更重要的是,能源安全可是咱们国家的根本利益,岂能任人驱使、任人摆布呢?
美式霸凌遇上盟友的“默默反制”,气氛挺微妙。贝森特刚刚呼吁欧盟联手对中国能源贸易进行制裁,可还没等反应呢,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奥洛夫·吉尔就淡淡地说,要“等通话结果”。
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都是一副沉默不语的样子,所谓的“二级制裁联盟”还没真正组建起来就已经散伙啦。伙伴之间的疏远,彻底揭示了美国单边主义的致命缺陷:当欧盟自己遇到美国那30%的高额关税压力时,谁还敢为别人冲在前头呀?
跨大西洋那边的贸易战早就腾啦,特朗普一出招,从8月1号开始对欧盟产的东西加征30%的关税,欧盟贸易执委谢夫乔维奇都骂开了,说这做法简直要“把跨大西洋的贸易几乎搞堵塞”了。
7月23日,欧盟扛出了把屠龙刀:要是美国按时加税的话,欧盟就要对差不多100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赏30%的反击关税,波音飞机、大豆、威士忌啥的都在“战圈”。更狠的是,欧盟还在酝酿一个“核弹”——用反胁迫的招数限制美企参与欧盟的公共采购,那可是牵扯到2万亿欧元的市场,这把刀一出,估计华尔街那些大佬都得打哆嗦。
中国这边也不舔舔嘴皮子,搞起了“多元稳健的组合拳”来应对那些人的包围圈。美国那边死抓关税数字不放,中国暗地里干了几招:上半年对RCEP成员国的进出口涨了4.5%,东盟现在变成第一大贸易伙伴了;还和欧盟开始谈电动车“最低进口价格”的机制,这事挺关键;另外,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到3.0版,谈得热火朝天,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合作也铺开了,阵势堪比“全面开花”了。
贸易的韧性体现得很明显哈——中国对美贸易的依赖水平降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仅11.2%;反过来,美国那边有276个关乎关键商品的依赖仍然靠中国供应,而中国这边,只有22个商品需要倚仗美方。
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就像一把锐利的棱镜,逐步揭开美国式威权的假面。贝森特想让中国放弃俄国的石油,但此时,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以满载状态运转,而中伊之间的原油贸易,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高达85%。
这套靠管道和货币串联起来的联系,比千百次的外交声明都更有力地表明:能源的自主权绝不能被交易所取代。美国国债 dépassé到36.2万亿美元的关头里,中国已经连续三个月减持美债,在全球去美元化的大潮中,石油人民币正加快步伐,悄悄改写着游戏规则。
美国财长办公室那心慌意乱的模样,加上欧盟总部走廊里匆忙的脚步,真是当前世界贸易局势的一个缩影。当美财长抡出“100%关税”的招数时,欧盟官员们正通宵达旦地打电话,努力挽救那上千亿的贸易额;而就在白宫吹嘘“关税”这招的同时,布鲁塞尔的反胁迫手段也已快要启动啦。
这个戏剧般的反差告诉咱们:当多极化的浪潮在全球涌动,任何国家想要继续那种“一言殉情”的老套路,最终都得被新时代的潮流给甩开了。
贸易的最终结局可不在桌面上的谈判,而是在市场的滚滚潮流中显现。中国的工厂用机床为RCEP的伙伴们开启生产,中俄的油轮在太平洋上刻画出深蓝色的航线,欧洲联盟的企业为了维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纷纷主动谈判,寻求关税替代的方案。这些默默无声却又坚决的抉择,正在重新绘制21世纪的贸易格局。当各国的企业通过订单投出了自己的“票”,那曾经的霸权关税必然会逐渐走入历史的陈列柜,变成过时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