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投保困难,究竟是风险太大,还是存在偏见
惊! 万元保费账单疯传,小米车主遭遇“保险刺客”?
温州一位小米SU7车主在社交平台怒曝:“没有保险公司主动联系,自己询价竟被删好友! ”他去年仅出险一次,续保报价直接飙到10240元,比首年翻倍。
苏州车主晒出的保单更扎心,附加险后总费用冲破万元大关。
而河南郑州的王先生甚至被三家险企拒保,最终只能通过小米官方渠道勉强投保。
这些案例迅速引爆网络,“小米遭保险公司集体拒保”的传言铺天盖地,甚至有人晒出盖着红头章的“拒保文件”
真相扑朔迷离:伪造文件与五大险企紧急辟谣
面对舆论风暴,小米火速联合人保、平安等五大保险公司发布声明,直指网传文件系伪造:公章是2020年旧版,业务代码漏洞百出。
保险公司明确表态:“从未针对特定车型拒保”。
谣言虽被揭穿,新能源车险的残酷现实却浮出水面,2023年新能源车出险率比燃油车高34%,平均赔款金额是燃油车的1.7倍。
激光雷达维修费1.2万、电池更换动辄数万元这些数字成了保险公司的噩梦。
行业寒冬:3105万辆车,亏损57亿!
2024年,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车3105万辆,却巨亏57亿元,137个车系赔付率超过100%。
河南某保险业务员透露:“新能源车赔付率普遍超100%,业务员根本不想接单! ”
精算师协会数据更揭露核心矛盾:新能源车均保费比燃油车高21%,纯电车年均多掏1687元。
高昂维修成本是主因,一体化压铸车身导致“小伤大修”,某车型尾灯局部损坏需整体更换,费用直接干到数千元。
小米SU7的“高危”标签:性能与风险的致命碰撞
小米SU7 Ultra的1548马力性能炸裂,却被保险公司列为“高风险车型”,保费上浮20%-40%。
今年3月,一段SU7 Ultra在市区飙到150km/h撞飞电动车的视频全网刷屏,撞击瞬间时速仍超80km/h。
沈阳交警甚至突击排查SU7 Ultra车主,要求签署驾驶安全承诺书。
保险业内部直言:“年轻车主把超跑级加速当玩具,事故率能不高吗? ”
直营模式暗藏雷区:维修垄断推高成本
与传统4S店体系不同,小米采用直营模式,维修必须返厂。
这意味着定损权完全掌握在车企手中,保险公司议价能力被大幅削弱。
一位车险理赔专员吐槽:“换块电池报价6万,维修工时费比配件还贵,保险公司能不亏吗? ”
政策破冰:四部门出手,高风险车强制“兜底”
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21条新规,剑指新能源车险困局。
核心措施包括: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通过低速碰撞试验评估维修成本,保费直接挂钩风险等级;
同步上线“车险好投保”平台,强制30余家险企承接高风险车辆,车主遭拒保后可登记需求,保险公司不得拒保;
开发“车电分离”险种,电池单独投保降低保费,网约车可按实际运营天数投保。
车主自救指南:省钱关键在驾驶习惯
未出险的小米SU7车主迎来利好:北京车主首年保费6800元,续保降至5200元,降幅23.5%。
出险车主面临残酷现实,一次出险触发保费暴涨30%-70%。
业内人士建议:删除冗余险种(如自用充电桩险),保留核心车损险+300万三者险组合;
避免夜间使用未成熟的自动泊车功能,高性能车尽量下赛道体验;
通过官方APP投保人保、平安等四家合作险企,可捆绑1299元“无忧服务包”(含免费保养、事故救援),抵消部分保费压力。
争议未歇:官方渠道是便利还是捆绑?
小米强调合作险企“非强制”,车主选择其他公司就无法享受免费取送车、基础保养等服务。
郑州车主李女士算了一笔账:“官方保费虽高,省下的维保费用差不多能填平差价”。
而苏州车主则质疑:“这算不算变相剥夺选择权? ”
这场关于“风险”与“偏见”的拉锯战,仍在每个续保季的账单上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