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女装设计越来越离谱让人提不起购物兴趣

去年冬天的一个画面一直卡在我脑子里,像一段循环播放的小视频。

零下八度,风刮得人眼睛都快裂了,一个姑娘从我身边飘过去——羽绒服短到露腰,裤脚拖地,把半条街的雪水全收进布料里,每走一步都甩出冰凉的小水花。

我愣在那里想,她是刚从时尚设计师的实验室逃出来吗?

那种违背物理常识的穿法,让你瞬间懂了网友说的:“现在女装不是用来保暖,是用来测试生活意志力。”

其实这种奇葩造型早就存在,只是最近几年越来越放飞自我。

上衣越做越短,好像有人拿尺子量着剪;裤腿长到可以直接扫地,不用买拖把;布料少得可怜,可价格坚挺得比北方冬天还冷硬。

有个朋友前阵子豪气花三百块买了一条连衣裙,本以为贵价能换质量和版型,结果打开包装,我怀疑她收到的是“拼图盲盒”——上半部分夏季吊带,下半部分秋季围裙,中间几针线勉强拉扯着,一种随时会解体的既视感。

她试穿的时候,那表情复杂到让我联想到高数考试最后一道大题。

更有意思的是,同一家店同一码号,有时候颜色和款式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一条标称“奶咖色”的裤子,到手后变成偏绿调灰褐色,这落差堪比网恋见面现场,让人怀疑是不是拆到了别人退货二次寄出的惊喜包。

而那些聚酯纤维拖地裤,更是社交绝缘神器,你穿出去别人第一眼只会觉得:“这是睡衣趴刚结束吧?”

有人爱把锅甩给快时尚,说为了抢眼球只能搞这些新潮款。

但稍微翻一下历史你就知道,这套路隔几年就重演一次:90年代末迷你裙配厚底鞋、2000年前低腰牛仔加挂脖背心,如今则是高腰阔腿加超短上衣组合。

这些比例极端、冲击视觉中心,在秀场上确实炸,但搬到普通人的日常,就是灾难现场——尤其当厂商为了压成本,用廉价面料粗糙工艺去复刻,它不仅不好看,还不好穿,就像拿路边糖画模仿宫廷玉器。

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的消费心理已经被改造过。

以前大家选衣服主要考虑功能,比如保暖、防晒或显瘦,现在更多追求“不撞衫”和所谓独特性。

快时尚品牌正好抓住这一点,把夸张剪裁包装成“小众高级感”,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踩中了流行密码。

但小众很容易变大众,新鲜感消失速度赶不上库存清仓,于是一轮又一轮更怪、更出格的新款继续推向市场,我们就在这个循环里打转,好似参加了一档没有终点的大型真人秀《谁敢这么穿》。

社交媒体无疑推波助澜。

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为了博点击率必须制造视觉冲击,否则照片停留在人家屏幕上的时间不会超过两秒。

这逼着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接受甚至主动选择那些不适合日常但拍照效果好的造型,因为镜头里的样子才是真正购买理由,而舒适与实用只是附赠品。

所以寒风中依旧笑容灿烂的人,并非他们不怕冷,而是在完成一次自我展示任务,就跟明星明知礼服勒得喘不过气,却仍要走完红毯一样。

当然,也有人开始反抗。

不少女生转战童装区或者男友卫衣区寻求安全感,一方面尺寸可爱或宽松舒服,一方面价格合理,还避开了令人费解的大坑。

我认识一个女生,今年整个春夏只逛童装店,她说至少不会出现“一件袖口塞进另一件领口”的结构,而且颜色正常,不会动辄荧光绿搭亮紫红,看久真的伤眼睛。

这让我想起杨幂曾被拍到套男士运动外套,被粉丝夸接地气,比镂空羽绒服靠谱多了。

供应链也是幕后黑手之一。

目前大量平价女装来自快速批量生产模式,设计周期压缩到几周,没有时间做人体工程学测试或材质优化,所以外观先行、体验靠后。

厂商知道多数顾客只在乎首刷图片效果,于是不惜牺牲舒适度换销量。

这招短期有效,但长期来看损害品牌信誉,也让消费者渐渐丧失购买欲望——毕竟没人愿意天天挑战自己的耐受极限,这就像餐厅天天推出噱头新品菜,却永远吃不饱。

如果哪天你站在购物车前犹豫,大概率不是没钱,而是真的找不到既好看又靠谱、不让自己尴尬僵直的新款。

这时候别怕老土,多看看经典款、多摸摸棉麻布料,也许比盲目追赶潮流更能帮你找回穿搭乐趣。

不然再降几度温,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一种荒诞景象:街角有人裹着露脐毛衣奋力摆拍,对着手机笑得灿烂,然后钻进出租车抱紧热水袋。

至于什么时候这些脑洞大的设计师能集体醒悟,把创意重新放进可落地执行的框架里,让我们既玩造型,又不用担心上下班路上冻成冰雕?

目前看来,还远。

如果下次逛街遇到类似场景,请一定告诉我,好让我确认,到底是我的审美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真进入了一档大型综艺节目《生存吧!

潮流》。



Powered by 恒盛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