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看不懂大同的新旧城墙?把它当成一个硬核RTS游戏就全通了

很多人去大同旅游,都会被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搞得有点懵圈。

一边是修得崭新锃亮、气势恢宏的古城墙,上面走着游客,下面跑着电瓶车,一派岁月静好的景象;另一边,就在这新城墙不远处,又散落着一些断壁残垣,夯土裸露,荒草丛生,写满了“历史遗物,请勿靠近”。

这就让很多人当场宕机了:等会儿,这新修的城墙,难道不是在老城墙的原址上修的?既然是原址,那外面这些老的又是哪儿来的?

难道是开发商修新城墙的时候,为了省钱,把原来的地基给挪了窝?或者干脆就是搞了个横店2.0,专门糊弄我们这种外地游客的?

一旦陷入这种自我怀疑,看啥都像假的。

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

如果你有这种想法,恭喜你,你成功地用一个PVE玩家的休闲心态,去揣摩一个神级PVP地图设计师的硬核思路。

你看到的不是豆腐渣工程,也不是景点欺诈,而是一套延续了600多年的、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塔防+RTS”混合战争艺术的活化石。

简单来说,大同古城,尤其是明代的大同,你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城市”来看。

它是一个“战争要塞”,一个大型多人在线的PVP战场服务器,而且是常年打国战的那种。

而游客看到的那些新旧城墙并存的景象,本质上,就是这个服务器的“核心基地”与曾经的“前线防御塔”之间的关系。

你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你没搞明白当年这里的游戏规则有多残酷。

1

咱们先来掰扯第一个核心问题:现在这个修好的大同主城,到底是不是原装的?

答案是,绝对是。而且是叠了N层Buff的原装。

中国古代很多城市都喜欢搬家,今天在这里,明天黄河发个水,得,搬到几十里外了。但大同这地方邪门就邪门在,从秦汉时期开始,核心城址就没挪过窝。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方方正正的主城,是明朝大将军徐达,在洪武五年(1372年)过来监工的。但他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站在北魏、唐、辽、金历代旧城的“尸体”上,进行的一次究极版本升级。

这就好像一个游戏,运营了上千年,换了好几个开发团队,每个团队都在原来的地图基础上缝缝补补,增加新模块。徐达接手的时候,拿到的是一个虽然破旧但基础雄厚的“上古神装”,他的任务就是把它重新锻造成“版本答案”。

2008年开始的古城修复工程,也不是瞎修。讲究的是“原形制、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你看到的那些新砖,只是皮肤。皮肤下面,是600年前明代工匠用黄土、石灰、沙子混合夯实的“三合土”城芯。那玩意儿,经过几百年的自然风干和压力,硬得跟水泥差不多,就是城墙的骨架。

所以,这个主城,是真货,地基纯正,童叟无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主城是真的,那外面那些残垣断壁是干嘛的?

答案更简单:那是主城的外挂防御组件,是当年大明王朝给这个“北方锁钥”服务器,氪金加装的三个“城防DLC”。

这套系统,有个非常硬核的名字,叫“一城三郭”。

2-----------------

讲白了,不就是那点事儿么。明朝那会儿,大同是九边重镇之首,直接跟蒙古铁骑脸贴脸。今天你过来打草谷,明天我派兵去你家放火,属于极限拉扯。这种环境下,只靠一个孤零零的主城搞防御,那是脑子进了水。

万一被人家大军围城,外面信息传不进来,里面粮草吃完了,那就只能等着开城门唱《征服》了。

所以,大同的防御设计师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层层加码的骚操作。他们不把所有资源都堆在主城这一个点上,而是玩起了“分布式防御”。

主城,就是你的“主基地”,你的“水晶枢纽”。这里有政府机关、核心人口和最后的预备队。

但光有主基地不行啊,你得有前哨,有视野,有缓冲区。

于是,“三郭”——也就是三个副城,或者叫小城,就作为三个独立的“防御模块”被加装了上来。

这三个副城,不是一次性建好的,而是跟游戏版本更新一样,根据战局需要,一个一个打补丁加上去的。

第一个上线的DLC,是北小城,也叫“草场城”。

光听名字就知道是干嘛的——囤积粮草和战马。建于景泰年间,那时候战况紧张,主城里空间有限,放不下那么多战略物资。于是就在主城北门外,修了个小城,专门当后勤仓库。

这操作在RTS游戏里太常见了。你的主基地负责爆兵和攀科技,资源点肯定要修在外面,并且用防御塔和少量部队保护起来。北小城就是这么个“资源分矿”,和主城北门直接连通,形成“前线打仗,后方秒补”的联动。现在操场城街附近的那些遗址,很多就是当年这个后勤基地的残骸。

你以为这就完了?

天顺年间,战况继续升级,光有一个后勤基地不够了,还需要能直接投入战斗的“前线兵营”和“炮台阵地”。

于是,东小城和南小城两个DLC也紧急上线了。

东小城,紧挨着主城的东门和阳门,直接卡住了通往御河的交通要道。敌人想从东边过来,先得啃下这个硬骨头。

南小城,更狠,直接修成一个锥子形,像个巨大的箭头,护卫着主城的南门永泰门。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古代的将军们肯定比我懂得多,我这就是一个游戏宅的胡咧咧)。

这俩小城往那一杵,整个防御体系瞬间就立体起来了。

它们就像主城伸出去的两条铁臂,或者说是两个巨大的“战争触手”,和主城形成了犄角之势。

敌人大军来了,想直接攻打主城?没门。

你得先打副城。

你打副城的时候,主城城墙上的弓箭手和火炮就能居高临下地给你洗澡。你好不容易快把副城打下来了,主城的援军直接从侧门杀出来,给你来个背刺。

这套“主城+副城”的联动体系,把整个大同城外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预设好的“绞肉机”。

它设计的核心逻辑就一句话:用空间换时间,用副城的消耗,来最大化保证主城的安全。

这是一种极度奢侈,但也极度有效的纵深防御思想。

它真的很重要。我是说,这事儿真的、真的很重要。

3-----------------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个问题:为什么新城墙外还有老城墙遗址?

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那些遗址,大部分都是当年“三郭”——那三个氪金DLC的残骸。

它们的存在,恰恰证明了现在的主城是在原址上修的,并且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了明代大同城那套变态的“四位一体”防御架构。

那为什么不把这些副城也一起修好呢?

一方面是没那个必要,也没那么多钱。更重要的,是一种“新旧共存”的文物保护理念。

清朝顺治年间,多尔衮带兵攻破大同,搞了一次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然后下令把城墙削低五尺,寓意是让这座不屈的城市“永世不得翻身”。主城和副城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到了民国和后来,城市发展,很多残存的城墙又被当成建筑材料给拆了。

所以,到2008年启动修复的时候,主城还保留着相对完整的夯土基础,而副城大多只剩下一些断断续续的土堆了。

与其把这些见证了屠城和岁月沧桑的遗址全部推倒,重盖一个假古董,不如就让它们以现在的面貌存在。

修复后的主城,让你看到这座城市巅峰时期的格局和气魄。

而散落的副城遗址,则用它们身上的伤痕,告诉你这座城市经历过怎样的血与火。

一个是“活在当下”,一个是“铭记历史”。

两者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大同。

当你今天站在永泰门的城楼上,看着脚下车水马龙,远眺那些在夕阳下沉默不语的夯土堆时,你看到的就不再是分裂的、令人困惑的景象了。

你看到的是一部立体的战争史诗。

新的城墙是正文,老的遗址是注解。

它们共同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存、智慧和不屈的故事。这套东西,你用旅游打卡的眼光看,当然看不懂。

但你把它当成一个游戏,一个硬核到极致的PVP战场,一个运营了上千年的超级服务器……是不是一切都通了?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Powered by 恒盛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