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火速满载的雅万高铁,竟背负了73亿美元巨额债务!

一条每天爆满、节假日一票难求的“网红”高铁,为什么背地里却欠下了73亿美元的天价债务,甚至到了要拉着中国回到谈判桌,请求“宽限几年”的地步?

这事儿听起来就像你家楼下天天排长队的网红餐厅,老板却突然哭着告诉你他快破产了,是不是感觉特别魔幻?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东南亚的第一条高铁——雅万高铁,看看这风光无限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

要说雅万高铁,那绝对是印尼现在的“门面担当”。它就像一条银色的钢铁巨龙,蜿蜒盘踞在人口最稠密的爪哇岛上,把首都雅加达和旅游名城万隆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在它开通之前,从雅加达去万隆,顺利的话也要在高速上堵三个多小时,遇上节假日,堵上五六个小时都是家常便饭。那种绝望,只有经历过雅加达“世界级”堵车的人才能体会。可现在呢?奇迹发生了。坐上高铁,一杯咖啡还没喝完,短短46分钟,你就从一座城市的核心区抵达了另一座。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提速了,这简直是用钢铁和电力施展的时间魔法,彻底改写了两地之间的时空观念。

所以,雅万高铁一问世,立刻就成了印尼民众捧在手心里的宠儿。车站里永远人头攒动,车厢里总是座无席,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疯狂打卡,每个体验过的印尼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这不难理解,毕竟这是整个东南亚的第一条高速铁路,是国家正在迈向现代化的最直观象征,这份荣耀感是实实在在的。但谁能想到,就在这片举国欢腾的景象之下,一道深不见底的财务裂缝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大,随时可能吞噬掉所有的光环。

任何一个伟大的工程,背后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而这本经的核心,永远是那个最现实的字——钱。雅万高铁最初的预算是60亿美元,这个数字听起来已经是个天文单位了,但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仅仅是个开始。项目动工之后,各种预料之外的“拦路虎”接踵而至。先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整个世界都按下了暂停键,工人短缺,关键设备和物资的运输链条一度中断;紧接着,爪哇岛独特的火山地质又给施工带来了超乎想象的难度,工程师们每天都在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斗智斗勇;再加上当地征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扯皮和麻烦,每一个环节都在无情地推高成本。一来二去,项目的最终造价就像坐上了火箭,一路失控飙升到了73亿美元!多出来的这整整13亿美金,除了借新债,几乎没有别的办法来填补这个窟窿。

更要命的是,当初为了从日本手中抢下这个项目,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曾向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拍着胸脯,许下了一个无比坚定的承诺:雅万高铁项目将完全采用“企业对企业”的商业模式,绝对不会动用国家预算一分钱!这个承诺,在当时极大地安抚了民众,也展现了印尼政府的决心。然而,现实的耳光,总是打得那么响亮。到了2021年,面对那个已经无法掩盖的巨大资金缺口,佐科总统最终还是签署了一项总统令,正式“破例”允许动用国家财政来为这个项目“输血续命”。这个决定虽然是万般无奈之下的选择,但也标志着雅万高铁的债务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项目,而是变成了整个国家都需要共同背负的沉重包袱。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咱们中国的高铁网络那么发达,很多线路不也都能盈利吗?为什么同样的技术和模式,一搬到印尼就不行了?这就要提到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水土不服”。在中国,我们修建高铁有一套经过千锤百炼、非常成熟的商业打法,简单来说就是“以地养路”,专业点叫TOD模式。这套模式的精髓在于,高铁站绝不仅仅是一个让你上下车的地方,它更是一个全新的城市中心和经济引擎。高铁修到哪里,周边的商业地产、高档住宅区、高新产业园就立刻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通过出让土地、收取商业租金和税收,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反过来哺育修建铁路的巨额投资,形成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

然而,这套在中国屡试不爽的“财富密码”,一到印尼就彻底失灵了。雅万高铁的几个车站,虽然个个都设计得非常现代化,充满未来感,但它们大多孤零零地矗立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外,就像一个装修极其豪华的商场,却开在了无人问津的荒漠里。那些在规划图纸上看起来无比美好的周边配套开发,因为印尼极其复杂的中央与地方行政壁垒,各个政府部门之间互相“踢皮球”,导致项目至今都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车站无法从周边产业获得一分钱的“补血”,只能眼巴巴地指望卖车票和站内小卖部那点可怜的租金来维持生计。印尼交通协会(MTI)的一项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超过六成的潜在乘客表示,高铁站位置偏远、接驳交通不方便,是他们最终选择放弃乘坐高铁的主要原因。这就导致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光是车站每个月高昂的水电费和运营开销,都让运营方头疼不已,更别提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贷款利息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雅万高铁为钱发愁的时候,外部的经济环境又给了它沉重一击。近两年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率一路狂跌,一度跌至二十多年来的最低点。这意味着,他们欠下的那些以美元计价的贷款,换算成本国货币后,变得越来越沉重。这就好比你找朋友借了1万美元,当时价值7万人民币,你盘算着慢慢还就行,结果汇率一变,现在要还7万3甚至更多了。这种感觉,就像被一条无形的蟒蛇缠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越收越紧,让你喘不过气来。

终于,在内部亏损和外部压力的双重夹击之下,印尼方面撑不住了。今年十月初,印尼投资部长罗桑正式对外发声,确认已经开始和中国就债务问题进行重组谈判。这话说得虽然委婉,但意思很明确,就是想商量一下,能不能把还款期限拉长一点?利息能不能再降一点?这几乎是他们在无路可走之下的最后选择。与此同时,印尼政府内部也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灵魂拷问”:高铁票价到底该怎么定?定高了,怕影响客流量,把普通民众都吓跑了;定低了,更是亏得血本无归。甚至有官员提议,干脆把雅万高铁纳入“公共服务义务”(PSO)的框架,由政府直接掏钱补贴票价,让老百姓都能坐得起。但这无异于让本已紧张的国家财政,再背上一个永远卸不下来的沉重十字架。为了彻底摆脱这个“烫手山芋”,印尼政府据说正在酝酿一个更大胆的计划:把雅万高铁的优质资产打包成金融产品,向全世界的投资者出售,试图用资本的力量来盘活这个项目。这招棋风险极高,究竟是妙手回春的良方,还是饮鸩止渴的险棋,谁也无法预料。

雅万高铁的故事,就像一面棱角分明的镜子,照出了所有大型跨国基建项目在光鲜外表下的脆弱与挣扎。它用最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铺设铁轨、建成通车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让它在异国的土壤上真正地生根发芽、自我造血,才是一场更宏大、也更艰难的考验。

这条承载着印尼现代化梦想的铁路,最终将驶向何方?全世界都在屏息凝视。



Powered by 恒盛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