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卖通居然真的反超了亚马逊,跨境电商圈爆出猛料:一批中国品牌在速卖通上,竟然只用了两周时间,就把亚马逊给超了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这两年,亚马逊的“神话”好像不灵了。
前几年谁提起出海,不都得挂上亚马逊这仨字?可这两周,我看到的数字有点离谱。速卖通,居然真在一些品类上,把亚马逊给反超了。
这消息一出,我整个人都愣了几秒。
你想啊,亚马逊可是跨境电商的老大,多少深圳工厂老板把它当命。可居然轮到速卖通来当领头?
我查了下,速卖通9月刚搞了个“超级品牌出海计划”,口号挺狠:“用亚马逊一半的成本,实现更高的成交”。当时我还以为是噱头。结果10月才过两周,电脑硬盘、乐器、办公用品这些类目里,一批中国商家真在速卖通上卖得比亚马逊好。
有深圳卖电脑配件的商家晒数据,说他们10月以来在速卖通上的日销售额,比亚马逊高出30%。这不是追平,是直接压过去。
我再看几家圈里朋友的群,很多人都在调货。
“先把库存往速卖通搬。”
“亚马逊那边留点维持着就行。”
“速卖通海外仓这波我备了3000万的货。”
都是这种话。
看得出来,大家不是在赌,是算过账的。
亚马逊现在的流量贵得离谱。根据Marketplace Pulse的公开数据,亚马逊2024年的广告收入超过470亿美元,广告费用占商家销售额的比例,平均拉到了15%以上。也就是说,卖100块钱的货,至少15块要交给亚马逊买曝光。还不算仓储费、佣金、配送。
而速卖通现在的策略就像是降维打击。平台把佣金压到2%,物流还给补贴,推广资源也往出海品牌倾斜。尤其在俄罗斯、西班牙、法国这些重点市场,速卖通今年的本地化投放力度明显加大,连支付系统都重新做了。
我查到商务部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同比增长19.6%,其中阿里系平台的增速接近25%。这背后,可不只是卖货的多了,而是平台在变。
过去,速卖通一直被诟病“低价、慢、售后差”。可这两年悄悄换了打法。自建物流体系、签本地仓、推“Choice”计划,就是要把体验往亚马逊那套Prime标准靠。
说句实话,亚马逊现在反倒显得慢了。政策越来越收紧,审核越来越严,一旦违规就封号。商家要么被逼上头等舱广告位,要么卷在价格战里。
但速卖通不一样,它在拿“国内电商的打法”出海。搞活动、拼爆款、推算法分发、引直播带货。老外以前不太习惯这种节奏,现在真香。
尤其双11临近,速卖通这波备货量挺吓人。公开数据显示,速卖通的海外仓面积今年比去年多了一倍,卖家提前备货的比例提升到65%。深圳那边不少工厂已经连夜赶单。
我有个朋友做办公椅,他说现在欧洲那边的订单基本都是从速卖通来的。以前他在亚马逊花了两年才卖到五星好评,现在速卖通半年就干到了同样的量。
有意思的是,买家也变了。
Statista的数据显示,2024年速卖通在西班牙的用户渗透率超过40%,在法国接近30%,甚至在韩国市场也冲进了购物类App前三。以前大家都说“速卖通是穷人的亚马逊”,现在看,好像反了过来。
这事其实挺有意思。
一边是亚马逊在涨价、收税、收服务费;另一边是速卖通在降成本、加补贴、搞本地配送。两个平台背后的逻辑已经不一样了。一个在守利润,一个在抢增量。
更关键的是,中国品牌学聪明了。
以前是“全靠平台”,现在是“平台反哺品牌”。厂商不再等平台分流量,而是拿速卖通当阵地去打爆款、去测市场、去铺品牌。
今年上半年,速卖通新增品牌数暴涨70%,500多个品牌销售额翻倍,2000多个品牌靠它打开了海外市场。这是阿里自己公布的数据。
但你要问我,这是不是长期趋势?我还真不敢打包票。
亚马逊的基建、会员体系、履约能力,依然是天花板。速卖通现在的爆发,更像是一种市场纠偏——太多商家被亚马逊压得喘不过气,终于有个出口,就一窝蜂冲过来了。
能不能持续,要看速卖通能不能守住体验。
不过这股劲儿,确实让人看得有点振奋。
出海这几年,多少中国品牌在亚马逊上摔得鼻青脸肿。现在有人能卖回去、卖出去,哪怕只是一时的,也够解气。
有时候我就在想。
是不是该重新定义“出海”了?
不一定非得靠别人家的规则,也许这次真能自己定一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