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披露中国“半潜式武库舰”,舰长65米,搭载48个垂发单元
老美的卫星眼睛是真尖,黄埔造船厂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美国海军新闻网这几天放出照片,说厂里冒出来一艘怪船,65米长,干舷很低,看着像半潜船,尾部还挂着两个外置悬架,和中国之前试的“虎鲸”号无人作战艇有几分像。但他们注意到,船身上用篷布盖着的东西像一个个格子,就推测可能是导弹发射井。
进一步估计,这船的吨位在500到1000吨之间,不装主炮,没有雷达天线,也没光电探测和声呐设备,连驾驶室都没有,是纯无人舰艇。最贵的就是发动机,发射井应该能和055型驱逐舰通用,加上遥控发射组件,就能用数据链接收其他舰的指令发射导弹。
真正让人觉得厉害的是,它能塞下将近50个发射井。因为不装那些复杂系统,可以多带燃料,三体设计又稳,恶劣海况下也能跟着舰队跑。
有人会问,这么个没有雷达的船,怎么打仗?这就得说到现代舰队的一个特点,雷达重复得太夸张。像福建号航母编队,航母上就有32个有源相控阵雷达,055、052D、054型护卫舰上的雷达也不差。实际作战时,多个舰的雷达探测范围会大面积重叠,数据链一连接,就是一张完整的战场感知网。这艘无人舰完全可以不装自己的雷达,靠队友的雷达引导发射导弹。
它就是个火力节点,不是信息节点。如果一支舰队里有十艘这样的无人舰,每艘都满载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那就一下多出500枚。这只是理论上的极限,现实中会混装防空导弹。但不管怎么搭配,这种配置都是对航母舰队战力的巨大放大,在分布式杀伤链里是关键环节。
还有一点让对手头疼,这种船很难被发现。它没必要像朱姆沃尔特驱逐舰那样搞极限隐形外壳,更不必涂昂贵的隐身涂料,海水本身就是天然的隐形伪装。潜下去,雷达和卫星的电磁波就不容易锁定它。如果船体外涂海洋背景色,光学探测卫星白天看也很难辨认。就算舰队其他舰被全歼,这种船留下一艘,二三十枚反舰导弹在无侦8这种大型反潜侦察机的引导下,依然能给对方最后一击。它的威慑力就在于“不显山不露水”。
造价更是让人咂舌,不需要军工集团巨额投入,民营企业也能做出来,甚至在内河旁边就能下水。这种灵活性放在全球范围内看都是优势。
有些人把它和武库舰联系到一起。结构上有些类似,但严格说达不到美军定义的武库舰标准。美国海军的武库舰概念是冷战末期由中将约瑟夫·梅特卡夫三世提出的,后来在21世纪新型舰艇规划里拿出来细化。2000年前后,军迷圈不少人觉得它会替代航母。
美版武库舰是庞然大物,长度200米以上,排水量几万吨,和航母一个级别。它全舰铺满多达500个垂直发射单元,可以混装“战斧”巡航导弹、“标准”防空导弹和“鱼叉”反舰导弹,火力相当恐怖。甚至还有两门155毫米先进舰炮支援对岸攻击,配合直升机和无人机扩展感知范围。
但细看,其实美国这一套并不复杂,甚至有些复古。它的原型可追溯到二战的火箭登陆艇,就是在船上密密麻麻排火箭弹定向管,抢滩时能一次性倾泻2500枚火箭弹,靠数量压制敌人。
中国的想法显然更前沿。马伟明教授提出过真正意义上的未来武库舰方案,动力用核反应堆,吨位更大,集成高级雷达,武器包括电磁炮和大功率激光炮,计划搭载600枚导弹,垂发系统能兼容多种型号,打击范围覆盖远、中、近海目标,反舰、反潜、防空、对岸攻击全能。这种舰就是独立作战的狠角色。
相比之下,黄埔造船厂这艘半潜式无人舰更像是火力舰,灵活机动,不追求单舰全能,而是在舰队体系中“掏出一把大锤”,用别人的眼睛和自己的拳头打击敌人。它填补的是中国海军作战体系里的火力空缺,而不只是科技炫技。
所以你看,美国人盯着这艘小船拍照分析,是有理由的。它的尺寸、吨位、外形,在他们的体系里可能不起眼,但放进中国的作战思路,就成了一颗不好对付的钉子。尤其是在现有舰队旁边悄无声息地游弋,不发光、不发声,却能在关键时刻倾泻一波致命导弹,这种压力,不是看着一艘航母就能比的。
他们可以说它和美军的武库舰不是一个档次,但这个档次的高低,要看是谁的战场。中国的海洋战场,不需要用万吨巨舰来搬运火力,需要的是隐蔽、便宜、耐用、能跟着舰队跑的火力载体。这点上,黄埔的这艘半潜式无人舰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