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红色尖叫二手炒至188元一瓶,原价仅5元
一瓶原价仅5元的农夫山泉“红色尖叫”饮料,近期在二手市场被炒至最高188元一瓶,甚至有卖家标出高达8900元一箱的离谱价格。这并非什么市场奇迹,而是赤裸裸的集体无意识狂欢,一场关于市场、情怀与人性的多维博弈,其荒诞程度足以载入商业史册。
这场“天价尖叫”的闹剧,其来龙去脉清晰得令人发指。红色“尖叫”,这款自2004年诞生、配方含人参和淡竹叶的“植物型”饮料,因其独特的“腐烂草根味”或“抹布水”口感,常年霸榜“最难喝饮料”之列。然而,在2024年9月,农夫山泉为庆祝“尖叫”品牌上市20周年,限时复刻发售了1万箱(每箱15瓶),售价75元,单瓶5元。令人咋舌的是,这批“绝版”复刻版上线仅3天即告售罄,并登顶天猫功能饮料新品榜TOP1。随后,农夫山泉官方客服证实该产品已停产,且未接到补货通知。正是这种“限量+停产”的组合拳,为后续二手市场的非理性炒作埋下了伏笔。当这批临近2025年7月31日保质期的饮料被卖家冠以“绝版藏品,喝一瓶少一瓶”的标签时,其价格便开始脱离实际价值,一路飙升,从5元到8900元,溢价高达177倍,将一瓶糖水变成了“金融产品”。
从经济学与品牌营销的视角审视,农夫山泉的策略精准运用了“饥饿营销”的精髓,堪称教科书级别。正如《小米制胜之道》和《饥饿营销:品牌增值的营销策略》等著作所揭示,饥饿营销通过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旨在提升品牌附加值和形象。农夫山泉通过极低的供应量(1万箱限量)和迅速停产,成功制造了稀缺感,激活了消费者对“稀有”商品的原始渴望。这种策略将一款日常快消品转化为具有“收藏”或“投资”属性的“稀缺品”,吸引了投机者的目光。黄牛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抢购、囤积、层层加价,将本无收藏价值的临期饮料金融化,短期内攫取暴利。这种将日常消费品金融化的操作,利用了信息不对称和市场非理性,短期内为投机者带来暴利,但其本质是缺乏实际价值支撑的泡沫,随时可能破裂。
社会心理学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核心推手,揭示了人性的脆弱与盲从。首先是“情怀税”的效应。对于80后、90后而言,红色“尖叫”不仅是饮料,更是青春记忆的载体,是那个“被整蛊”的童年味道。限量复刻唤醒了这部分群体的集体怀旧情绪,促使他们愿意为这份“情怀”支付溢价。其次是“稀缺效应”和“从众心理”的驱动。当商品被赋予“绝版”标签,且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求购和炫耀内容时,消费者容易产生“物以稀为贵”的心理,盲目跟风抢购。正如心理学专家所言,这种现象是消费者对稀缺物品的渴望和情感投射的体现,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部分消费者甚至抱有投机心态,幻想通过转手获利,共同助推了价格泡沫的膨胀。这种“猎奇社交货币”的心理,让年轻人购买临期饮料只为了拍摄“龇牙咧嘴”的测评视频,而“XX人想要”的提示则不断诱发FOMO(错失恐惧症),最终让临期饮料披上理财产品的伪装。
然而,这场“多维博弈”也暴露出法律规制层面的诸多漏洞与风险,令人深思。首先是食品安全隐患。医学专家指出,临期功能饮料中的人参等添加成分,在接近保质期时可能发生降解,产生有害物质,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其次,二手交易平台上的“拍下不退”等条款,以及对“绝版”、“升值”等误导性宣传的缺乏有效监管,明显涉嫌侵害消费者权益。正如区市场监管局公布的“侵害消费者权益典型案例”所示,平台未能有效履行对信息真实性的审查义务,甚至对“黄牛倒票”式的囤积哄抬行为监管不力,导致消费者容易陷入信息不对称的困境,甚至遭受欺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卖家不得以格式条款排除或限制消费者的法定权利,虚假宣传更涉嫌欺诈。这凸显了当前法律规制在应对新型网络交易乱象方面的滞后性,亟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平台、卖家、买家各自的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
“天价尖叫”事件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市场非理性、品牌策略与消费者心理的复杂交织。它警示我们,理性消费是抵御市场非理性狂潮的基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二手交易平台乱象的治理,规范限量商品交易,严厉打击恶意炒作行为,以维护市场公平与消费者权益。品牌方在运用饥饿营销策略时,也应审慎评估其社会影响,避免过度透支消费者信任,让情怀回归本质,让市场回归理性。任何没有价值支撑的炒作,终将如泡沫般破裂,唯一的问题是,谁会接最后一棒?当一瓶临期饮料的价格能买两克黄金时,这场闹剧早已脱离商业逻辑,成为检验消费理性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