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多兵力的八路军主力师,弹药超十万,最优装备为迫击炮
到1937年10月,八路军第129师在出发前往华北战场时,已经上报了整支部队的兵力情况(不包括留守的第770团以及一些直属营)。
当时整支部队共有9367名士兵,马匹有445匹,骡子90匹。
包括第129师师部机关、教导团、骑兵营,以及第385旅的第769团,还有第386旅的第771团和第772团等单位。
武器装备计有:
长枪数量达3412支,马枪有724支,步马枪弹药总数为43012发。
自来德有539支,弹药总数为2872发。
手枪拥有93支,配备的弹药总数是6051发。
花机关有3支,手提机枪则有72支,冲锋弹弹药总数为310发。
轻机枪有93挺,弹药总数达到了27361发。
重机枪配备了29挺,弹药总共使用了23222发。
配备了6门迫击炮,总共发射了67发炮弹。
另外配备了55把刺刀和203枚手榴弹。
这表明这支部队装备相对齐全,既有刺刀以便近战使用,也携带了大量手榴弹,显示出他们在战场上具备多样化的作战能力。
第一点,火力明显不足,攻击力非常有限。
一个师的编制里,威力最大的武器居然只是迫击炮;当然,在那时我们军队里,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毕竟像山野炮这样的装备,在中央军的步兵师里也算稀有的装备。
重点在于第129师几乎没有多少迫击炮,只有6门而已,这点装备规模,基本上相当于中央军一个团或者普通地方军一个半团的火炮数量,但这已经是第129师整个师的全部火炮装备了。
炮的数量实在不多,更让人担心的是弹药库存,连百发都没有,平均每门炮只有十几发弹药,这样的备弹状态,决定了在当时的多数战斗中,迫击炮根本无法发挥作用。
即使上场作战,也只能在关键时刻打几发,提供一点点必要的火力支援;但咱们都清楚,炮火支援讲究频率和连续性,可惜弹药库存有限,根本没法放开了用。
第二点就是弹药严重不足。
从这些武器和弹药的统计数据来看,弹药缺乏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迫击炮上,连最普通的步马枪也都显示出来了,平均每支枪的弹夹里只有大约10发子弹。
这10发子弹不可能都分给步兵使用,师、旅、团级别还得准备一些备用弹药,所以实际上发到士兵手里的子弹会更少一些。
驳壳枪和冲锋枪这类需要大量弹药支撑的武器,前者每次只能装5发子弹,后者大约4发,几乎已经失去了实战价值。
在弹药储备方面,轻机枪每把大概装有300发子弹,重机枪则有大约800发,看起来似乎挺多,但作为用来压制敌人和提供掩护的自动武器,这些弹药其实也难以长时间维持。
其实,就算在大家普遍认知里,应该每个人携带几枚手榴弹,但在那个时期,手榴弹都很少见,大部分步兵连几乎没配备手榴弹。
第三点,自动武器的配备也很少见。
根据第129师的装备情况,步马枪总数超过4000支,乍一看似乎是每两个人配一支,但以当时国内部队的步枪装备水平来看,一个步兵师大致也就配备了这些武器。
当然,这只是从数字上来看,关于装备的品质问题,我们之后还会详细讨论。
真正的难题在于自动武器的短缺,至于那些基本没弹药的数十支冲锋枪就不提了,就轻重机枪的数量而言,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
重型机枪都安排在步兵营里,每个营配备不过三挺左右;而轻机枪则被放在步兵连里。考虑到八路军当时一个步兵团有12个步兵连加一个特务连,平均每个连只有两挺轻机枪,只有少数连能配到三挺。
就算不跟日军相比,即使是在自己国内的部队里,这种轻重机枪的配比也算不上理想,更别提在弹药储备上实际上也更难保证持续供应了。
第四:手中持有的近距离作战武器不多。
既然枪械技术有限、弹药又紧缺,八路军当时肯定多数选择用刺刀作战吧?起码在不少影视剧里,几乎都能看到拼刺刀的场景。
实际上,那时候连拼刺刀都拿不出几个,因为刺刀的库存也是很紧张的。
这个师的总兵力接近一万,配备了4000多支步枪和马枪,但刺刀只有55把,平均下来每个连大概只有一把刺刀。
大家都知道那段抗战日子非常艰难,但实际上,困难的程度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如果要想提升武器装备,就必须从日伪军手中夺取。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干部和战士都流出了鲜血,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们绝不能忘记先辈们在抗战中经历的艰难与牺牲,要牢牢记住这段充满艰辛但又伟大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