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盛娱乐介绍

未来中美轰炸机规模反差巨大?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力量较量

二战期间,战略轰炸机称霸天空;冷战时期,搭载核弹的战略轰炸机、洲际弹道导弹以及弹道核潜艇三者结合,形成了强大的三合一核打击体系;冷战结束后,战略轰炸机装备巡航导弹,肩负起远程打击的重任。在中美两国在战略轰炸机领域的竞争中,双方的地位极不均衡。

一:美国轰炸机部队实力变化

在二战期间,美国的B-17、B-24、B-29等型号的战略轰炸机被部署执行战略轰炸任务,它们对德国和日本的军事基地、交通要道、经济及政治核心地带进行了持续的轰炸,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德日两国的战争能力和抵抗决心。进入冷战时期,美国研发了四代战略轰炸机。其中,B-52战略轰炸机作为第一代喷气式战略轰炸机,拥有16000千米的最大航程,能够携带30吨的炸弹。然而,第二代的B-58战略轰炸机由于存在诸多问题而被迫退役。第三代的B-1B战略轰炸机则拥有12700千米的最大航程,可携带40吨炸弹。至于第四代的B-2隐身轰炸机,其最大航程约为12000千米,载弹量达到18吨。在这三代轰炸机中,80年代研发的B-2A最为先进,70年代的B-1B次之,而50年代的B-52H则是最古老的型号。

令人费解的是,美国空军竟然宣布将B-52战略轰炸机的服役期限延长至2050年,与此同时,计划在2030年退役B-1B和B-2轰炸机。从技术层面来看,B-2轰炸机作为一款全隐身战略轰炸机,具备躲避防空系统拦截的能力;而B-1B轰炸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仅有几平方米,能够实现超音速低空突袭。然而,B-2轰炸机的单价高达10亿美元,仅有20架,其隐身涂料的维护工作必须在恒温、恒湿、洁净的机库中由厂家技术人员完成,每次飞行后还需对舱门缝隙进行细致的贴缝处理,这一过程既繁琐又耗时。在雨天、大雾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B-2轰炸机的隐身效果会显著下降,因此美军不得不将基地设立在气候干燥的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

英国及关岛的军事设施通常仅在局势紧张时才会偶尔进行部署,然而,一旦从美国本土抵达战区,它们便无法执行巡逻和待命作战的任务。这些基地的使用与维护成本高昂,且其作战能力并未与成本相匹配。B-2轰炸机之所以价格昂贵,一方面是因为其产量仅有20架,另一方面,生产少量且技术先进的备件过程复杂,成本也相当高。B-2轰炸机的零部件产量和库存量都极为有限,因此保障工作极为艰难。其出勤率远逊于B-52战略轰炸机。一旦有一架B-2在执行任务,就必须在地面上预备两架以备拆解和替换。而且,从美国本土起飞,飞行上万公里投掷几枚炸弹后返回,这样的任务成本高达1.5亿美元。B-2轰炸机的机身较短,内置弹舱无法装载巡航导弹,只能携带炸弹。其投弹范围通常不超过几十公里,因此并不适合执行战术打击任务。虽然对付防空能力较弱的中小国家尚可,但要突破装备有反隐身雷达和密集防空网的中国,则极其危险。

B-1B轰炸机具备较长的滞空时间和较大的载弹量,然而,其内置旋转挂架无法搭载大型AGM-86B空射巡航导弹。此外,原本配备的AGM-69A短程空地导弹已于1994年因过期而退役。目前,B-1B轰炸机主要搭载的是精确制导炸弹,其性能与加大版的F-111战斗轰炸机相似。该轰炸机能够在战场上空长时间盘旋,一旦发现目标,便能迅速发起攻击。然而,其使用成本极高,飞行一小时的费用高达数十万美元,而B-52轰炸机一小时的费用仅为几万美元。此外,B-1B轰炸机的故障率较高,自1984年至2001年间,共坠毁10架。因此,B-1B轰炸机并未参与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仅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目前,美国空军计划利用B-1B轰炸机携带LRASM远程隐身反舰导弹,在太平洋地区执行针对中国航母的反制任务。

B-52轰炸机虽显陈旧,其雷达反射面积达150平方米,且不具备超音速飞行功能,但技术已相当成熟。它拥有较大的载弹量,翼展可搭载大型巡航导弹。更重要的是,其使用与维护成本仅为B-1B和B-2轰炸机的十分之一,采用B-52轰炸机能够节省大量资金。即便其机体较为老旧,但在实施防区外发射导弹战术时,其打击力依然强大。尤其是新一代B-21隐身轰炸机成本高达600亿美元,美军众多发展计划亟需资金。美国空军必须竭力确保B-21隐身轰炸机不受国会削减数量或完全取消的影响,因为B-1B和B-2轰炸机已占用美军大量资源。B-1B和B-2轰炸机所占资源越多,B-21轰炸机在国会和舆论中的支持就越困难。若将B-1B和B-2轰炸机全部退役,至少每年可节省10亿美元,而保留经济的B-52轰炸机直至B-21轰炸机完全投入使用。

B-21轰炸机的尺寸略小于B-2,雷达反射面积也有所减小。其携带的弹药量、作战范围与我国轰-6K轰炸机相近,但隐身突防能力显著更强。美国空军最为重视的是其可靠性和易于维护的特性。起落架、液压系统、动力装置、机电装置和航电系统均采用现役飞机的成熟技术,与B-2的定制化生产相比,成本大幅降低,仅为5.64亿美元一架,远低于B-2的22.6亿美元。美军可采购100架,预计到2030年,美国空军将退役20架B-2和62架B-1B轰炸机,届时将仅剩58架B-52轰炸机。若B-21轰炸机同期开始投入使用,到2050年B-52轰炸机退役时,美国空军将拥有100架B-21轰炸机。

然而,美国军火商在竞标时常常信誓旦旦地承诺研发和制造费用将符合标准。例如,F-22战斗机的初始预算为180亿美元研制费加上5060万美元的单价,但最终演变成超过400亿美元的研制费和2.58亿美元的单价。B-2轰炸机的单价预算原本为7.5美元,最终却飙升至22.6美元。F-35战斗机的预算更是糟糕,原本的单价为2800万美元,现在却高达1.6亿美元。至于未来的B-21轰炸机,其价格是否会大幅上涨,采购数量是否会减少,目前尚无定论。总之,美国轰炸机的命运似乎就寄托在这款机型上。如果B-21轰炸机项目失败或采购数量减少,美国空军将不得不依赖上世纪60年代的B-52轰炸机。而美国空军还特意为B-52轰炸机设计了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

F-22隐身战斗机与B-52轰炸机协同作战,其中F-22主要负责制空,但受限于弹舱容量,无法装载重型精确制导弹药,导致其地面攻击能力较弱。而B-52战略轰炸机则拥有庞大的载弹量,一次可携带多达80枚500磅的制导炸弹,具备瘫痪两个机场的能力,其大规模、多目标和远程攻击能力是F-22所不具备的。在两者配合下,F-22负责前方开路,清除空中威胁,而B-52则根据数据链传来的信息投射巡航导弹或炸弹、钻地炸弹攻击各种目标。然而,F-22与B-21轰炸机的搭配更为理想,因为B-52体积庞大,机动性较差,目标明显,一旦被敌方发现,敌方会根据B-52的位置判断F-22可能在附近。因此,F-22与B-52的组合只是美军为应对B-21轰炸机项目可能失败而制定的备用方案。

二:中国的轰炸机能力

中国在1950年代曾少量配备了图-4螺旋桨轰炸机,该机型航程达6200公里,能够抵达日本和阿拉斯加。然而,在朝鲜战场上,图-4的原型机频繁被击落。因此,苏军着手研发了图-16中程轰炸机。随后,中国也决定引进图-16。但苏联方面表示,图-16的最大飞行速度仅为1050千米/时,其作战模式与二战时期的高空水平轰炸相似,突防能力一般,生存能力较弱,难以满足战略轰炸的需求。尽管如此,苏军已开始设计更为先进的图-22轰炸机。然而,中国认为尽管图-16难以用于实战,但它能够为新中国培养大型喷气式飞机的设计和制造人才。因此,中国坚持引进图-16,并于1969年开始量产。

轰-6轰炸机配备了全天候导航与精确轰炸系统,不再需要像二战时期那样组成大规模编队进行目标攻击。它能够分散成多个方向和高度进行投弹,这样的战术大大削弱了防空火力的集中性。那个时代的轰-6轰炸机主要负责在张家口到大兴安岭,嘉峪关到乌鲁木齐的固定防御地带对苏军的大规模入侵部队进行打击,以争取战争动员和部队集结的宝贵时间。然而,到了60年代后期,苏联的野战防空系统变得异常强大,使得高空轰炸的轰炸机在战场上的生存环境变得极其艰难。苏军坦克和摩托化步兵通常以营为单位,在广阔的正面上进行机动突破,而地毯式轰炸对于这种分散的目标群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反而更加暴露了轰炸机的位置。

必须突破苏军配备的野战机动防空设施,以及深入我国境内布设的拦截线上的前线战斗机,轰-6轰炸机完全缺乏对抗战斗机和规避地对空导弹的能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轰-6轰炸机仅作为携带氢弹的载体,仅作为核威慑的工具而存在。苏联与美国均认识到大规模轰炸机编队空袭的时代已经过去,作战方式已转变为运用射程在300至900千米之间的远程防区外投射制导武器。我国在50年代曾引进图一16轰炸机配备的Kc—l型空舰导弹的岸舰版本,然而由于轰-6轰炸机的仿制工作进度缓慢,最终未能实现仿制。反倒是1966年,我国在海鹰一2岸舰导弹的基础上研发了风雷一号空射巡航导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装了主动雷达末制导的鹰击-6号空舰导弹。该导弹在1982年的试验中取得成功,随后开始配备轰一6丁轰炸机。

笨重的鹰击一6导弹射程不过110千米,这让它过于接近敌方舰空导弹的杀伤范围。而鹰击一63、KD一88以及鹰击一91等导弹则均为战役级武器。对于那些需要在1000米高空保持稳定投弹的大型机来说,要想突破敌方航空兵的防空圈,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轰一6丁的实际作战能力并不强,随着90年代歼轰一7战斗轰炸机和鹰击一8空舰导弹的相继投入使用,海空军更倾向于使用歼轰一7来执行超低空突袭任务。同时,我国对采购俄罗斯的图一22M型超音速轰炸机表现出兴趣,然而空军认为该型号的维护和使用效率较低,超低空机动性不佳,且搭载的AS一4远程空地导弹命中率不高。相比之下,苏一34型歼击轰炸机拥有更佳的机动性和航程,更接近轰一6丁的性能。

三:轰-6K的作战能力

航空工业部门内部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主张引进先进技术能够促进自主研发型号的快速研发,而另一部分人则担忧这种引进行为可能会对自主研发型号造成严重冲击。至于后续的发展,始终没有明确的进展,因此只能持续进行改进。在轰-6轰炸机方面,早期的甲型和丙型已升级为F型,F型和丁型又进一步升级为H型,而M型则是新生产的H型。至于K型,它则装备了大型孔径机载雷达和新型发动机。轰-6K轰炸机虽然在名称上是对轰-6轰炸机的一种改进型号,但其气动布局与原型号相近,而在结构、电子设备以及发动机方面则完全是全新设计。此外,轰-6K的机身长度为35米,翼展34米,最大起飞重量达到75吨,且能够一次性携带6枚巡航导弹。然而,与长度达到48米,最大起飞重量220吨,并能一次性携带20枚巡航导弹的B-52轰炸机相比,轰-6K的实力显然有所不及。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轰炸机的航程普遍在13000千米以上,它们可以从美国本土起飞,直飞亚洲执行轰炸任务,并在完成任务后返回本国基地。

轰-6D/E型飞机在携带3吨弹药时,其最大航程仅为6000千米;若挂载2枚巡航导弹,航程则缩减至5000千米;若外挂4枚远程巡航导弹(总重约8吨),作战半径则进一步缩短至1500千米。而轰-6K型飞机在更换为经济性更佳的D30K涡扇发动机后,最大航程可达8000千米,无外挂时的作战半径为3500千米;即使外挂4枚巡航导弹,作战半径依旧保持在3500千米。然而,这样的作战范围仅能覆盖日本、关岛、南海以及印度等地区。相比之下,美国在第一岛链上的前进基地,如韩国乌山、群山,日本岩国、嘉手纳,中国台岛岛和菲律宾等地,均位于苏-30、歼-16等战术飞机的作战半径之内。此外,火箭军的短程弹道导弹也能覆盖这些基地,因此无需投入过多轰炸机。唯有位于第二岛链的三泽、横田、关岛等基地群,由于它们位于战术飞机作战半径之外,且处于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射程的边缘地带,才需要轰炸机进行支援。

若需对珍珠港及澳大利亚发动攻击,轰-6K需配备空中加油设备。通过一次或两次空中加油,作战范围可扩展至1200至1500公里,进而超过5000公里。理论上,携带射程达2000公里的“长剑”10A远程巡航导弹,能够对阿拉斯加和夏威夷构成威胁。尽管如此,实际上太平洋地区几乎遍布敌对势力,空中加油机难以抵达加油区域。在实战中,轰-6K轰炸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高达50平方米,400至500公里外的雷达便能轻易探测到它。若没有战斗机伴随护航,突破西太平洋的严密封锁将极为困难,其突防难度远超苏联轰炸机的北极航线。目前,中国尚无战斗机能够提供如此远距离的护航。若要威慑6000公里外的美国本土,必须将作战范围提升至6000公里,并将巡航导弹的射程扩展至4000公里。

轰-6K轰炸机由于机体潜力已近极限,指望通过改进型在美国本土实现升级已无可能。自2009年11月起,中国空军便着手打造一支能够全面执行战略战役任务的战略型空军。在此背景下,轰-20战略轰炸机逐渐浮出水面。轰-20的设计采用了飞翼式隐身布局和先进的隐身涂层,其雷达反射截面积小于0.1平方米,与歼-20和F-22战斗机相当。该机型的最大航程可达1.2万千米,携弹量在20至30吨之间,具备无需空中加油的洲际轰炸能力。其弹仓能够装载覆盖美国本土的远程战略巡航导弹,甚至能够携带30吨级的重型洲际弹道导弹。相比之下,轰-6K轰炸机仅能携带13吨级的空射反舰弹道导弹,且主要执行低危战场作战任务。因此,最高度危险的任务将由轰-20轰炸机承担,以此实现高低搭配的战略布局。

轰-6K轰炸机在陆基航空兵和远程防空导弹的防护下,于近岸区域上空作为远程导弹发射平台最为安全,其打击半径限制在2500千米以内。然而,轰-6K在东海与南海执行反舰任务却十分适宜。该机可携带六枚鹰击-12空舰导弹,射程超过400千米,其庞大的作战半径非常适合攻击南海的航母编队。即便航母速度再快,也难以与轰炸机相比。在战斗机的护航下,一个轰炸机团的海洋攻击能力堪比数个航母战斗群。此外,轰-6K轰炸机还可从东部跨越冲绳向北进攻横田,向南攻击关岛,或从冲绳与台岛后方发起攻击,而这些目标均位于战斗机1000千米的掩护范围内。

轰-6K轰炸机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能够携带众多制导炸弹,于战区高空或我国战术纵深地带巡航数小时,对旅团战斗地域内的所有目标实施持续压制。仅需3架轰-6K,便能在数千米之外,将一个装甲旅彻底消灭,这是战斗机所无法比拟的。轰-6K轰炸机在亚太地区基本满足需求,它还能提供技术门槛最低的反航母作战能力,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中国空军选择装备轰-6K轰炸机,这充分体现了对其性能的信任和信心。我国空军装备了230架轰6系列轰炸机,其中,120架是近期制造的轰-6K型号。这些老旧的轰6系列轰炸机将逐步被新出厂的轰-6K轰炸机以一对一的比率所取代。整体轰炸机数量维持在230架以上,基于其使用寿命,预计未来四五十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至于轰-20轰炸机的未来发展及具体数量,目前尚处于未知状态。

四:结语

中美两国轰炸机部队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源于装备,而是体现在作战航程上。中国轰炸机目前尚不具备对美国本土进行打击的能力,反观美国轰炸机则能轻易触及我国领土。诚然,美国轰炸机若要攻击我国本土并非易事,我国在过去二十年中为抵御美军空袭投入数千亿资金,构筑了坚实的国土防空体系。美国轰炸机若欲攻击我国本土,需先应对我国海军055型驱逐舰和歼20战机的远海拦截,接着还要面对沿海地区密集的防空导弹和反隐身雷达的拦截。相较之下,中国轰炸机若要攻击美国本土则相对简单,因为美国本土几乎没有任何国土防空体系。一旦轰-20轰炸机投入使用,美国将面临严重挑战。



Powered by 恒盛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