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经——“偷渡者”修成正果
在我印象中,玄奘取经是得到唐太宗的支持,一路上不断换取通关文牒到达印度求取真经的。
但直到今天我看了葛兆光先生主编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才得知:伟大的玄奘法师当年是违反国家禁令,在没有官方许可的情况下私自前往西天取经的,也就是所谓的“偷渡取经”。
贞观初年(公元627年),玄奘怀着一腔热血向朝廷申请了西行取经的“通关文牒”,也就是出国许可证,但被无情地拒绝了。
原因是,唐朝刚立国不久(李世民登基也才第二年),西北边患问题严重,深受突厥威胁,朝廷此时严禁百姓出境,所以李世民明确拒绝了玄奘的请求。
但,玄奘决心已定。
没有官方认可,我一人也可取经。
贞观三年,即629年,玄奘混入逃荒灾民队伍,私自离开长安,前往西天取经。
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凉州(今甘肃武威),穿玉门关,一路西行。取经途中不仅被多次通缉,而且甚至因为迷失道路差点死在沙漠里。
玄奘到达吐鲁番后,因为自己卓越的学识和高深的修为,得到当地高昌王的支持,摇身一变——从一个越境偷渡者变为一个公费留学僧。
到达印度后,玄奘法师勤学不懈,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有名的便是玄奘在曲女城的法会上,一人舌战群儒,一连十八天都无人与之匹敌,玄奘也被尊称为“大乘天”“解脱天”。
贞观十九年,即645年,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及佛像、舍利等回到长安。此时唐朝的边疆隐患已平息,李世民不仅接见了玄奘,而且还资助他翻译佛经。现在西安著名的旅游景点——大慈恩寺,当年就是玄奘译经的场所。玄奘不仅翻译了大量佛经,而且还留下一本杰作——《大唐西域记》,为后世记载那个时代的中亚以及印度的风土人情。
玄奘从最初不被帝国政府支持,私自越境取经,到最后得到国家官方认可,这不仅是玄奘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国家大环境使然。
最终,玄奘也从一个“偷渡者”到最后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