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教授家庭现状:三个子女无人继承物理学,和翁帆关系很好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三位子女里,没人走物理这条路。
老大变成了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二弟专攻化学,还对天文学挺感兴趣,小女儿则选择了做医生这行。
82岁的他迎娶了28岁的翁帆,两人携手走过了二十年的岁月。
这个家庭的故事里,藏着关于抉择、尊重以及时间的那些事儿。
三个儿女的不循常路
杨光诺出生那年,祖父给他起名“光诺”,意思是希望他能像诺贝尔那样光彩夺目、值得信赖。
几年过去了,杨振宁果然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大家都觉得,这娃儿肯定会沿着他爸的路线走下去。
结果出乎意料,没想到会是这样。
杨光诺对计算机挺感兴趣的,那会儿,刚开始电脑开始普及,他整天琢磨那些机器。
父亲没加以阻止,反而送了他一台打孔机式的计算机。
后来,杨光诺顺利考上了密歇根大学,主攻计算机科学,最后在量子计算这个领域站稳了脚跟。
他曾解开过蛋白质折叠的难题,还为清华大学建立了个实验室。
二儿子杨光宇的决定倒挺有趣。
小的时候对物理挺有爱好,爸为了他花了不少时间讲解理论那些事儿。
上了大学以后,杨光宇逐渐意识到自己没法一辈子钻研物理,反倒觉得当个化学工程师更合适自己的兴趣。
闲暇的时候,他在美国搞了个天文台,顺便还发现了两千多颗小行星,成果发表在天文学专业的期刊上。
后来换了个行业,投身金融界,在摩根大通做分析师。
还建立了“杜致礼奖学金”,为了纪念母亲,帮助了百余名中国留学生去美国继续深造。
小女儿杨又礼从小受到家人的特别宠爱,大家都觉得她会走艺术或文化的路子,但她偏偏选择了医学这条路。
杨又礼毕业于医学院后,便加入了无国界医生的行列。
他曾到西非参与抗击埃博拉疫情,也在叙利亚难民营进行过救援行动。
他能流利讲七种语言,在阿富汗的时候,甚至用当地的土话和病人聊一聊,安慰那些被炸得吓得魂不附体的人。
三个娃,各走着截然不同的道路。
杨振宁的教育方式挺有意思的,从来没强让孩子学物理,也没有要他们照着自己的人生路径走。
这 kind of 因材施教,实际上是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
这三个孩子在美国安了家,现在各自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
他们虽然没能成为杨振宁的翻版,但用自己的办法继承了家族的精神——做事情挺张扬,做人却谦虚低调。
一段跨越时空的缘分
在1995年那个夏天,汕头大学召集了一场国际物理学家聚会。
杨振宁和他的前妻杜致礼一起来参加会议,学校安排了个大一新生做接待的导游。
那学生名字叫翁帆。
翁帆跟他们俩一起逛校园,还忙着打理各种招待事宜。
杨振宁夫妻一见到这个女孩,就一下子喜欢上了,她既漂亮又开朗,贴心得很,没有一点心思。
翁帆发现许多细节:杨振宁总是携着保温杯给老婆倒水,而自己则喝着矿泉水。
杜致礼一累了想坐到路边的石凳上,杨振宁会立马把手帕垫好,帮着她慢悠悠地坐下来。
会一开完,三个人都留了电话。
后来几年,杨振宁夫妇偶尔会给翁帆写信,鼓励她努力学习。
翁帆大学毕业之后结了婚,经过几年的生活,最终又选择了离婚。
她顺利考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翻译系研究生,生活也重新迎来了新的起点。
2003年秋天,杜致礼去世了,他那陪伴了五十多年的妻子也忽然离开了,杨振宁受到的打击相当大。
翁帆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专门写信来给杨振宁打气,表达了自己的关心和慰问。
杨振宁看到信后,心里一阵暖烘烘的,觉得真是很感激。
他仔细地回了一封信,两个来往了解得越来越深,慢慢变成了无话不谈、超越年龄的好朋友。
2004年刚开始的时候,杨振宁在中山大学参加学术讨论会,打电话约翁帆出来见个面。
他们一块儿走在校园的小路上,就像久别的老朋友一样,边走边聊着工作和生活的事儿。
在思想上达到了同步, 两个人之间都没觉得年龄的差距。
接下来,杨振宁经常给翁帆打电话。
有一次,翁帆和朋友一起逛街的时候,又接到他的电话,两人聊得特别投机。
朋友毫不掩饰地说:“看起来杨教授挺喜欢你的,不然你那身份和地位,他怎么会跟你这么随便聊天。”
翁帆心里一震,面颊微微泛红,嘴里赶紧摇头否认,心跳得那叫一个厉害。
国庆期间,杨振宁请翁帆一块去北海玩了。
他们一边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椰林的小路上,一边被海风轻轻吹拂着脸,谈笑声不断,简直就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侣。
杨振宁从北海回来以后,在电话里跟翁帆说了要结婚的事。
翁帆确认了自己的心意,从原本的单纯崇敬变成了真爱。
她害羞地说:“哪有求婚不带花的?”
杨振宁满眼温柔地回应:“花我得当面给你。”
在2004年12月,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在广东汕头正式办理了登记结婚手续。
两人之间相差54岁,这事儿引起了不少争议。
翁帆的爸爸翁云光讲过:“杨教授为了科学、为了世界、为了国家,付出了那么多。老婆去世之后,他一直是单身,也需要有人照料。”
翁帆决定做杨教授的伴侣,照料他的晚年,也帮忙处理点工作,我们觉得这算是一种善行。
他们从不理会外头那些议论,静静地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
相伴二十年的日常温暖
结婚之后的日子,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反倒显得挺平淡的。
杨振宁在各地安排了不少演讲任务,翁帆一直陪伴在他左右。
为了帮杨振宁调养身体,翁帆特意去研究起中药补品来了。
多亏了翁帆的细心照料,杨振宁的精神越发振作起来。
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考方式各不相同,但总会相互包容,彼此理解。
闲暇之时,二人会一同出门旅行、看场电影、逛逛艺术馆。
看电影的时候,杨振宁经常搞不清楚角色之间的关系,得靠翁帆帮忙讲解。
翁帆从来不会为这些小事跟他计较。
杨振宁对吃喝没太多讲究,翁帆以前也不太懂得做饭,在家就做点简单的菜肴,杨振宁都觉得还挺不错。
他们逛博物馆或美术馆的时候,会玩个小游戏:在馆里边儿不说话,出来之后再交换各自的想法,看看谁最喜欢哪一幅画。
跟翁帆在一块儿之后,杨振宁对咱们中国这一辈的年轻人心里的想法也更加清楚了。
翁帆觉得杨振宁是个挺有趣的人,不会让她觉得无聊,她还挺敬重他的人品。
2010年秋天,杨振宁从英国回到北京后,突然出现了严重的呕吐,还伴随着高烧,几个小时都处在半昏迷的状态。
翁帆被吓坏了,静静地守在协和医院的病床旁,每天低声细语地叫着他。
转眼一周过去,杨振宁的身体完全好了,顺利出院了。
有人说,正是这种老夫少妻的日子,才让杨振宁活得更长久。
杨振宁曾告诉翁帆,为了你我一定要活到一百岁。
他们对孩子的事儿也琢磨过一番。
杨振宁说:“翁帆应该和我一样,都是经过长时间思考的,我们从未对这个话题进行过交流。”
我觉得我们不太适合要孩子,毕竟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不在了的话,翁帆一个人带着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真是挺难办的事。
这算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想法,也算对翁帆挺贴心的。
他自己都知道年龄大了,杨振宁也公开提到翁帆再婚的事儿。
她当时气呼呼地回应:“我当然不会啦,你怎么能这样说!”
杨振宁曾提到,人生其实挺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对错。
杨振宁年纪大的时候曾说过,支持你以后再婚;年纪轻一点的他则希望你别再考虑结婚。
2024年的时候,主办方在日本为他们举行了结婚二十周年的庆典。
杨振宁先大展书法,一挥而就后精神为之一振,立马叫翁帆过来写字,他还亲切地叫她“darling”,现场的人都忍不住起哄起来。
翁帆有点脸红,说自己毛笔字写得不怎么样,就不打算再写了。
杨振宁一把拉过翁帆的手,把她带到书桌前。
他们低声私语时流露出的甜蜜,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在2011年,翁帆开始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博士,研究方向是建筑历史。
她和杨振宁合作把广州亚运会会歌《重逢》的英文歌词翻译出来,亚组委觉得他们译的版本更贴切、更有感染力。
陪伴了二十年,从被质疑到逐渐被理解,时间的力量证明了所有。
家族关系的和谐共存
杨振宁和翁帆就住在北京的清华大学里。
为杨振宁特别修了一栋两层的小楼,外墙是乳白色的,内部布置简单朴素,强调实用。
杨振宁曾说:“清华园是我幼年成长的地方,走过一生的路,我的最终事业也会成为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
人们对遗产怎么分配的话题,讨论得挺热烈的。
实际上,外人很难了解全部真相,当事人也从未对外做过回应。
从法律角度来看,财产的分配属于个人的权益范畴。
从感情上来说,翁帆陪伴杨振宁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二十年,流下了青春的时光。
从实际情形来看,这三个孩子都各自打拼着自己的事业和收入,翁帆拿着博士学位,能自己独立生活。
每个家庭的决定,旁人没有资格去指指点点。
这三个孩子对这段婚姻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这事儿外头的人都不知道具体情形。
他们从来没发表过任何看法,也没有出现在父亲和翁帆的公开行程里。
大概,这种不言不语,也算是一种默许了吧。
杨光诺退休之后,决定回到家乡定居,还在社区里教编程课,这样一来,他也能多陪陪年迈的父亲。
这种陪伴并不意味着非得住在一块,也不用每天都见面,只要心意传达到了,就已经够了。
这个家庭的经历,算是为现在的社会树立了一个典范。
相互尊重对方的决定,包容各种不同,给彼此留点空间,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展现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模样。
杨振宁已经超过一百岁了,而翁帆差不多五十岁左右。
二十年时间,已经足够让很多事情说得清楚走明白了。
曾经的质疑、争论,随着岁月流逝,也逐渐淡去了痕迹。
这三个孩子都没继承物理学,但在自己领域都闯出了名堂,发光发热。
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慢慢在岁月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安稳。
这个家里的事,讲的就是抉择、尊重和岁月的流转。
人生嘛,没有一套固定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