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反转”?参议院投下赞成票,却难跨三重关卡
10月30日,美国参议院的投票结果让全球贸易圈屏住了呼吸:51票赞成对47票反对,一份旨在终止特朗普时期全球全面关税政策的决议惊险过关。不少人以为这是美国贸易政策“改弦更张”的信号,但熟悉美国政治运作的观察者都明白,这张轻飘飘的赞成票,距离真正撼动关税壁垒还有十万八千里——重重关卡早已在前方等候。
这场关税风波的“始作俑者”,是特朗普政府当年极具争议的贸易保护策略。为了给本土产业“筑墙”,特朗普绕开常规流程,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宣布国家进入贸易紧急状态,随后将关税大棒挥向全球。从加拿大的木材、巴西的牛肉,到亚洲的电子产品、欧盟的汽车零部件,几乎所有美国主要贸易伙伴都被波及。而参议院此次通过的决议,堪称“釜底抽薪”——不仅要取消这些已实施多年的关税,更要直接废止那份作为政策依据的“国家紧急状态”公告,等于从法律层面给前政府的贸易政策判了“无效”。
参议院的推进策略透着明显的“先易后难”逻辑。在表决这份全球性关税决议前,他们已率先通过两项针对性决议,剑指对加拿大和巴西的关税——这背后是美国农业州的强烈诉求在起作用。加拿大每年吸纳美国大量大豆和玉米出口,巴西则是美国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的主要竞争者。特朗普时期的关税直接引发加拿大反制,同时让巴西趁机抢占美国农产品的海外份额,中西部农业州的农场主们损失惨重。这些州选出的议员,自然成了推动关税松绑最积极的“代言人”。
可决议刚迈出第一步,就撞上了众议院这堵“硬墙”。此前多次类似的“反关税立法”,都被众议院的共和党人用程序性手段拦下,要么搁置不审,要么直接否决。如今共和党在众议院仍掌握关键话语权,这份新决议大概率会被“打入冷宫”,连摆上投票台的资格都没有。退一万步说,即便众议院“网开一面”让决议通过,若现任总统动用否决权,国会还得凑齐参众两院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票才能推翻——在当前两党恶斗的格局下,这种“超共识”几乎不可能实现。光是这两道制度关卡,就足以让参议院的决议沦为“纸面胜利”。
比制度障碍更棘手的,是关税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支持取消关税的阵营堪称“跨界联盟”:底特律的汽车厂商抱怨进口钢材关税让每辆车成本增加数千美元;硅谷的电子企业急需便宜的芯片原材料;沃尔玛等零售巨头直言关税推高了货架上的商品价格,最终由普通消费者买单;连美联储都曾警示,关税是推高国内通胀的重要因素。但反对阵营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俄亥俄州的钢铁厂、宾夕法尼亚州的铝加工厂,正是靠着关税保护才避免倒闭,这些产业工人的选票是政客不敢忽视的力量;保守派则将关税视为“产业回流”的核心工具,强硬派更是担忧关税松绑会让美国在对华贸易谈判中失去重要筹码。
更具戏剧性的是法律层面的“暗线博弈”。美国最高法院已敲定在11月5日开庭,审理关于特朗普政府关税合法性的诉讼。此前已有联邦法院裁定,特朗普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实施关税属于“越权”,因为该法律针对的是“国家危机”,而非常规贸易摩擦。一旦最高法院最终判定关税措施违宪,不仅现有关税要立刻取消,美国政府还得向进口商退还过去几年征收的数百亿美元关税——这对美国财政和相关产业都将是一场“地震”。而特朗普团队也在谋划“后手”,计划援引《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条款重新加征关税,但这部诞生于大萧条时期的法律操作复杂、效率低下,还极有可能被世界贸易组织(WTO)裁定为违规,可谓“饮鸩止渴”。
拨开层层迷雾不难发现,这场关税之争早已脱离单纯的经济范畴,沦为两党博弈的“政治道具”。参议院的投票,本质上是民主党借贸易议题向共和党发起的一次政治攻势,既能讨好支持自由贸易的商界和民众,又能打击特朗普的政治遗产。可在“否决政治”盛行的美国,政策的连贯性早已被党派利益碾压。即便参议院的决议逻辑再通顺、民意基础再扎实,只要闯不过众议院阻挠、总统否决、利益集团施压这三道关,最终也只能成为媒体的“一日热点”,无法改变美国关税政策摇摆不定的现状。
对全球贸易伙伴而言,这场“关税反转”闹剧或许只是一场虚惊。但对美国自身来说,这种政策反复带来的伤害却真实存在:企业不敢制定长期的全球供应链计划,生怕关税突然变动;普通民众要为涨价的商品买单;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信誉也在不断损耗。这场尚未落幕的关税博弈,恰恰照出了美国政治的深层困境——当党派之争凌驾于国家长远利益之上,再“完美”的政策设计,也终究会在无休止的内耗中沦为泡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