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盛娱乐介绍

17个项目获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但人文关怀仍未进入评审视野

浙江乌镇,聚光灯打在17个获奖项目上。大模型、量子计算、具身智能——这些改变世界的技术在此加冕。但掌声背后,一个问题悄然浮现:我们评价科技的尺度,是否只量得出算力,却称不出人心?

17项全球顶尖科技成果获奖,涵盖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与工程研发。从清华的忆阻器芯片到通义千问开源大模型,从卫星直连手机到GLM大模型规模化应用,技术突破清晰可见。然而,这些被公认“领先”的成果,其价值坐标系里,社会影响、伦理边界与普惠可能并未被设为硬性标尺。

评审机制透露出深层倾向。尽管大会倡导“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国际合作与科技向善,但领先科技奖的评审标准仍锚定在技术创新性、国际领先性与应用效益三类技术指标上。申报分为三类,评审专家来自全球互联网权威领域,主导者多为工程院院士与技术先驱。社会学家、伦理学者的身影,未见踪迹。

这并非偶然遗漏,而是一种结构性偏移。当“启蒙”芯片能自动设计处理器,我们惊叹于效率跃升;但若无人追问它将如何被使用,谁可能被排除在外,技术进步便可能成为单向度的奔跑。数字人可降低直播成本70%,可若加剧信息操控或劳动替代,其“先进”是否还值得欢呼?

类似失衡在其他科技评奖中亦有回响。图灵奖长期聚焦算法与系统突破,对AI社会影响的考量始终滞后;IEEE奖项表彰通信革新,却少有对数字鸿沟的制度性回应。技术精英眼中的“突破”,常是效率、速度与规模的胜利;而社会学者更关注技术如何重塑权力、分配风险、定义人性。

真正的领先,不应只是跑得最快,而是知道该往何处跑。未来科技评奖,需将伦理预判、社会包容性、可持续影响纳入评审框架。不是增设一个“人文奖”,而是让每一份技术提案都回答:你为谁创造价值?谁可能付出代价?

科技若只由技术逻辑驱动,终将失去温度。衡量进步的尺度,不该只有性能参数,还应有普通人生活的重量。



Powered by 恒盛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