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款自主研制的大飞机回顾
至于运输机,当时并没有很大的需求来输送兵力和物资。而且,由于可以直接从苏联进口各种型号和规格的运输机,当时的运输问题也比较顺利和方便。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中型运输机并不受重视。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水平有限,无法研制和生产这种大型飞机。
运-5运输机是一款历史悠久的国产运输机,最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研制成功。它是一种单发螺旋桨飞机,主要用于短途运输、物资配送和应急救援等任务。运-5运输机机身设计简单实用,结构坚固,能够在多种复杂地形和简易跑道上起降,非常适合执行边远地区的运输任务。虽然它已经逐渐退出主流运输机的行列,但其耐用性和可靠性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至今仍被一些地区和行业作为辅助运输工具使用。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飞机制造行业在运输机的研发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成功仿制了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在1946年研发的安-2运输机(北约称其为“小马”),推出了我们自己的运-5型小型双翼运输机。
运-5飞机在经过充分验证,证明其安全可靠且性能出色后,于1958年开始大规模生产。这种飞机用途广泛,不仅经济实惠,还具备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是一款性能非常实用的运输飞机。
这台机器不仅能进行低空飞行,适用于农业上的灭蝗除虫、播种和施肥,还能用于森林防火、地质勘探、矿产探测、医疗救援、民用航空的乘客和货物运输,以及军队的伞兵训练和跳伞运动等。
加装了涡轮增压器后,这款飞机还能在高空飞行,用于探测高空大气和进行航空测量。如果再加装一些水上飞行的设备,它还可以作为水上飞机使用。这款飞机从1958年开始生产,直到1985年才停止生产。
至今,还有不少运-5型运输机的改进版本,活跃在农业、林业以及其他行业中。
运-5的出现解决了中国自研运输机的难题,一时间成为中国空军和民航的主力运输机。它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了广泛好评,但空军和民航的飞行员普遍反映:这飞机虽然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就是太小了,载的东西太少。有效载重只有1.5吨。
装人载客只能坐十几个人,装货载物的运力还比不上一辆解放CA-10卡车。它一半的载重运量(解放CA-10卡车能装4吨)。这使得空军和民航的物资和人员运送成本非常高。
运-5的有效载荷只有解放CA-10卡车最大载荷的一半左右。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经历了从争执到破裂的过程,中国空军和民航一时难以再进口当时的中型运输机主力机型——伊尔-14和伊尔-14M型运输机,甚至连备件供应都成了问题。
尽管当时中国民航另辟蹊径,从英国引进了6架维克斯“子爵”843型中型客机,这标志着中国民航不再完全依赖苏联制造的飞机。
“子爵”客机的价格太高,导致很难大量引进。当时由于外汇短缺,原本计划买10架,结果只买了6架。后来想再多买一些,却发现“子爵”客机的生产线已经关闭了。
原中联航使用的子爵748客机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国家完成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工农业生产全面增长,整个国民经济进入了新的较高速度的发展时期。国家提出必须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
尤其是要快速提升航空运输的落后状况,这就促使空军和民航部门迫切需要一种比运-5更大的运输机。
1960年7月4日,军方正式提议复制生产伊尔-14运输机。提议指出,这款飞机性能优秀,使用成本低,在中国非常适用,适合成为中国标准的中型运输机。
这还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和新增伊尔-14飞机的维修和备件供应问题,同时还能节省外汇。
空军表示:“由于苏联已经停止生产伊尔-14型飞机,而且外汇紧张,从国外购买比较困难,所以我们积极建议并全力支持在国内生产这种飞机。”
如果1961年我们国家能自己开始生产,就不再从国外购买;不然,还是需要从国外订货,来解决紧急需求。
1961年6月30日,航空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研究设计、生产和使用要紧密结合。其次,要从模仿制造逐步过渡到自主研发。
从模仿到自主创造……运输机的发展经历了伊尔-14、图-104、图-114这些阶段,通过模仿学习,最终目标是能够自主设计并制造新型飞机。
在1963年到1969年的七年规划草案中,空军确定了一个目标:如果有可能,他们希望尽快仿制出伊尔-14运输机。
运-6项目的倡导者——当时的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
1962年12月18日,空军正式决定要模仿制造伊尔-14运输机。
1963年3月,国防工业长期计划委员会航空专业组向罗瑞卿、贺龙和聂荣臻上报了一份关于《航空工业十年(1963~1972年)规划初步建议》的文件。文件中提出,在10年内要安排试制并批产伊尔-14型运输机。
1965年3月,三机部决定由今天的洪都航空工业集团主导,对当时空军和民航普遍使用的苏制伊尔-14M客机进行改进。
这是从伊尔-14系列中最先进的型号,北约给它起了个代号叫“条篓”。我们对其进行了测绘仿制,并将仿制的型号命名为运-6。
1965年7月,当时的国防工办和三机部(也就是第三机械工业部,曾是国务院的一个重要部门,后来发展成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做出了一个决定。
过去,由320厂、172厂(现在的中航工业西飞集团)和122厂(现在的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联手研发制造了运-6飞机。
由当时最强的运输机研发团队320厂负责制造机身、中翼、垂直尾翼和方向舵,以及整个飞机的组装工作。122厂和172厂则分别负责制造外翼、副翼、水平尾翼、升降舵和起落架,还有部分液压装置。
320厂设立了首个设计团队,专注于对伊尔-14М的仿制改进和运-6的设计任务。
1965年8月27日,空军向总参谋部提交了关于未来几年各型飞机发展的意见和各种飞机战术技术性能的具体要求。他们认为,运输机在成功仿制了伊尔-14后,可以进一步仿制荷兰福克F-27“友谊”号中型运输机。“三五”期间,他们将集中力量加快仿制伊尔-14飞机。
福克F-27运输机是一种多功能的飞机,主要用于运输货物和人员。它设计得非常坚固,能够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飞行。
运-6运输机和伊尔-14M很相似,它的机身也是全金属半硬壳结构,整体外观跟伊尔-14M差不多,不过机身长了一米,座位也从24个增加到了32个。
最大的提升是将座舱改为密闭舱,这显著提高了乘客的舒适度。对于乘客来说,密闭舱和非密闭舱的乘坐体验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改变可以说是根本性的。
机翼和襟翼的设计基本上延续了伊尔-14M的样式。机翼采用的是悬臂下单翼结构,由双梁金属材料构成。襟翼则是分裂式后缘襟翼,中间在中外翼连接处被分为两段。
伊尔-14M的机翼防冰系统也被采用,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滑油散热器产生的热空气,然后通过管道输送到机翼的前端。飞机的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和安定面都采用了全金属结构,而舵面则是金属框架外面覆盖帆布。
飞机的起落架设计为前三点可收放式。前起落架细长一些,收进机身后部。主起落架则较为粗壮,收入到发动机前面的部分。
这些都是伊尔-14M成熟的设计,大量使用成熟设计的好处是大大缩短了研制时间,也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技术。
运-6运输机的很多特殊设备都借鉴了伊尔-14M的设计,比如无线电通信设备、导航仪器、信号接收器和自动着陆系统。它的飞行团队也和伊尔-14M一样,由五名成员组成,包括机长、副驾驶、导航员、通信员和机械师。机舱内还设有行李舱、储藏室和洗手间。
因为机身变得更长,内部空间布局比伊尔-14M更加宽敞,只是保留了机身右侧后部的一个乘客门。
在飞机的左侧前部又加了一个方形的应急出口,这样在紧急情况下乘客可以更快地疏散(伊尔14M只有一个客舱门,一旦有紧急情况,疏散起来非常困难,多一个出口就多了一份生的希望)。
运-6运输机的设计图
仿制伊尔-14并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1965年10月27日,老帅聂荣臻与有关部门领导座谈中国飞机发展问题时指出:伊尔-14这种飞机相差一个时代了。既然仿制了三年才能出来,能不能在这三年中设计一种新的涡轮运输机,用于代替伊尔-14。要下决心搞新东西,搞涡轮发动机。
“三五”期间,我们总是需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不能老是守着伊尔-14。不要总停在活塞式飞机上,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伊尔-14这个落后的系统上。这位对中国航空工业有很大发言权的老帅的表态,无疑给运-6的研制蒙上了一层阴影。
聂荣臻将军
1966年3月至9月,运-6运输机的研制团队历经波折,逐步完成了模线绘制、工装设计、放样和图纸发放等工作,并开始筹备部分零部件的生产。
那时国家正处于一段非常混乱的时期,各种异常情况频发,原有的规矩和秩序几乎消失殆尽,这直接拖慢了运-6运输机的研发进程。
安全生产的规矩好像没什么用,各种不顾这些规矩的危险行为变得很常见。
1967年3月,320厂31车间的零件仓库里,一个电工在没有清空车间内易燃物品的情况下,违规在库房上方的钢架房梁上焊接照明灯。结果,大量焊火掉落到库房内,引燃了易燃物品,导致仓库起火。
尽管火灾很快就被控制住了,但存放于31号车间仓库里的156种共733件运-6运输机零件全部被烧毁。这使得原本就困难重重的运-6研发工作变得更加艰难。
火灾发生没多久,三机部机关的宣传栏里贴出了一张通知。通知说,要反对仿制伊尔-14M,停止研发运-6,转而仿制更先进的安-24运输机(北约叫它“焦炭”)。后来,这种飞机在1982年被成功仿制出来,1984年拿到了运营许可,正式投入服务。
后来,这份大字报的要求被送到国防工办,再转交给中央军委。军委在6月27日的第77次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伊尔-14这款飞机已经过时了,再花大力气去仿制已经没有必要。而且,为运-6运输机配套研发的活塞-8甲型发动机,目前还有很多技术难题暂时无法解决。
经过一番讨论,最终会议决定正式叫停仿制伊尔-14М也就是运-6运输机的项目。这个项目已经耗费了两年时间,前期投入了1000多万的资金,现在正式宣告结束。
安-24运输机是一种用于运送货物和乘客的飞机。
我觉得运-6的停产很遗憾。当时国家实力和技术条件允许,完全可以自主研发出这种中型飞机。
空军和民航中的伊尔-14型运输机,最晚在1992年才被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司颁发指令,要求全部停飞。
无论是空军还是民航,对伊尔-14这款飞机都非常满意,而且在短时间内找不到完全替代它的机型。
如果当年的运-6运输机能够坚持下来,不被放弃的话。
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空军和民航将拥有一种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非常可靠耐用的中型运输机或客机。这种飞机乘坐体验比伊尔-14更舒适安全,而且可以完全自主生产。这不仅能帮助积累宝贵的经验,还能锻炼队伍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