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背信弃义!7月2日,航母刚逼近南海,英便与赖清德签协议,触碰红线

背信弃义!7月2日,航母刚逼近南海,英便与赖清德签协议,触碰红线

英国近期对华采取的两面性动作:一方面以军事手段介入南海与台海事务,另一方面又在经贸领域与台湾地区进行违规勾连。

这一系列行为不仅触碰中国主权底线,也暴露出英国自身战略定位的混乱性。

英国近期的军事布局明显带有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的色彩。

其派遣“威尔士亲王号”航母进入南海进行长达8个月的部署,编队总人数峰值可达4500人,并与日韩澳等国频繁互动。

这样的兵力投入对早已退出全球海军强权序列的英国而言,属于非正常规模的海外军事行动。

更具挑衅意味的是,英海军驱逐舰此前曾闯入台湾海峡,这种刻意模糊国际法与台海法律地位的行为,已然突破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经贸领域的动作同样值得警惕。

英国商务贸易大臣亚历山大与赖清德当局签署的三项所谓合作协议,表面上涉及数字经济、新能源及投资领域,实质上形成了对台湾地区进行“准官方”待遇的变相承认。

特别是在台当局频繁抛出“新两国论”的敏感时期,英国的这类行为客观上为“台独”势力提供了国际政治操弄空间,属于典型的“切香肠”式渐进式突破。

对于英国的双重挑衅,中方采取了精准、务实且符合国际法的应对措施。

在军事层面,通过在南海划定禁航区实施实弹演习,以及调动双航母战斗群维持常态化战备巡航,有效压制了域外势力的不当企图。

山东舰编队平均每日30架次舰载机起降的频率,既展示了实战化训练成果,也形成了足够震慑。

此类行动并非单纯展示武力,而是对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航行自由原则的正当维护。

技术合作层面的调整更具长远战略意义。

北海油田碳捕集项目的延缓、核电技术标准输出的重新评估,以及中英金融合作项目的适度收缩,直接针对英国当前发展的核心诉求。

英国在氢能基建、核电站建设、减排技术等领域对中国存在实质性依赖,这种合作关系的暂时冷却能够客观推动英国各界重新审视对华政策的现实基础。

深入分析英国的外交困局,可见其陷入战略定位与经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层面迫切需要与中国深化合作:全国氢能运输网建设急需资金技术、核电技术标准体系需要中国成熟经验、碳捕集项目依赖中方工程能力。

而政治层面却执意追随美国战略,持续在关键技术、产业补贴、军力部署等领域实施对抗性政策。

这种割裂不仅导致其5G技术更新滞后损失逾70亿英镑,还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错失发展机遇。

更为吊诡的是,英国在采取对抗措施时并未展现出与其国力匹配的战略自主性。

脱欧后的英国GDP总量仅相当于中国省级行政单位规模,军力建设更是捉襟见肘,两艘航母均存在机械故障频发问题,此次南海部署的航母编队规模不及中国任何一个常态化战备编队。

当英国需要依靠中方投资建设核电站之时,却在美国授意下禁用华为设备,这种外交决策的自我矛盾性,深刻反映出其国际地位的今非昔比。

从现实影响看,英国的冒险行径正在收获与其预期相反的效果。

台湾地区市场在中英贸易格局中的占比不到0.3%,却要承受新能源技术合作延缓导致的行业发展迟滞风险。

作为依赖国际贸易的岛国,英国海运贸易总量的40%需经过南海航线,其军事介入行为实质上是将本国经济命脉置于安全隐患之中。

历史已有前车之鉴:伊拉克战争时期英国充当“战略配角”却未获得实质利益,当下的南海搅局很可能重蹈覆辙。

当下的国际格局已非殖民主义时代的零和博弈场域,任何国家的战略选择都需要在务实与空想之间做出抉择。

当英国政客们沉迷于帝国旧梦,以殖民思维处理现代国际关系时,既忽略了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客观现实,也背离了全球多极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对于中英关系而言,红线既已被突破,合作基础就面临崩塌。

只有当英国真正回归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交往准则,两国的务实合作才能重启正轨。

(免责声明)所发布的各类军事分析、局势解读等观点性内容,均为作者基于个人专业知识、经验及特定立场的见解,不代表官方立场,也不构成权威性的决策建议。若存在侵权、错误或不实,欢迎联系删除或更正。



Powered by 恒盛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