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香奈儿十年投修巴黎歌剧院,不只是作秀,让孩子们重回云上舞台,暖心

说真的,前几天刷到香奈儿要砸钱修巴黎歌剧院的消息,我第一反应是:啊?又来一个品牌搞“高大上”联名?但越看越不对劲——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不是刷个漆、换几盏灯那种面子工程,人家是要给整个巴黎歌剧院来一次“全身大保养”,连肺都换了。从2027年开始,加尼叶宫、巴士底歌剧院、南泰尔的舞蹈学校,还有那个藏在幕后、谁都不太注意但超关键的贝尔季耶工坊,全都要翻新一遍。法国文化部长都亲自站台了,话讲得很直白:让普通人更容易走进去,让设施别再卡壳,让巴黎这张文化脸面继续有话说。

我当时就在想,怎么又是香奈儿?结果一查,好家伙,人家早就埋了线。我不是在新闻里看到的,我是去年在巴黎朋友家吃饭听她聊起来的。她妹妹学芭蕾,在南泰尔那所学校练功,有次排练完抱怨说地板太硬,膝盖疼得睡不着。结果第二年,听说香奈儿赞助了一批新地胶和恒温排练厅,她说那天练完舞居然笑着走出教室,“像踩在云上”。

那一刻我才明白,这不是什么“品牌公关秀”。你一个奢侈牌子干嘛非得管一群还没上过台的小孩跳舞疼不疼?但它做了。而且不止一年两年。从2018年开始,香奈儿就年年包下歌剧院的开幕舞会,到2023年直接升级成“大赞助人”,现在更是十年为单位地签长约。这种节奏,根本不像做广告,倒像是在养一棵树——等它长大。

最让我意外的是贝尔季耶工坊也被列进去了。说实话,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这是啥地方。但它就是剧院的“心脏厨房”——布景、道具、戏服全是这儿出天鹅湖》里的船能漂多久,一块幕布升降顺不顺畅,全靠这儿的手艺人。把这里也翻新,等于从后台开始重新造一台演出。这才是真懂行的人才敢下的注。

我就问我自己:为什么香奈儿愿意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毕竟这些投入不会马上变成包包销量。后来我想通了——它和舞台本来就是一路人。你看香奈儿的衣服,剪裁利落,动作自由,不就是为了让人走得稳、转得开吗?芭蕾舞者穿的裙子,也得轻、得跟身体说话。当设计师和编舞坐在一起讨论“这一幕转身时袖子会不会缠住”,你就知道这不是谁赞助谁,而是两个世界在互相听懂。

我还特意去查了资料,发现可可·香奈儿早在上世纪就跟俄罗斯芭蕾舞团合作过,当年她设计的舞服打破了传统束缚,让女舞者终于能呼吸、能跳高。现在这笔账,算是被她的品牌后代一笔笔还上了。不是还钱,是还一种态度。

有人说这是品牌借文化洗白自己,我不否认可能有这层心思。但我更愿意相信另一面:当一个企业开始关心一座城市的艺术能不能传下去,它的野心已经不在财报上了。Fondation Chanel这些年在全球支持女性创作者,办展、拍纪录片、帮年轻艺术家落地项目,表面看杂七杂八,其实都在干一件事:让创造的人别轻易放弃。

这次和歌剧院的合作,刚好把三条线串起来了——女性、舞台、时装。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起织一张网。

站在巴黎的角度这笔钱花得更聪明。加尼叶宫金碧辉煌,像老贵族;巴士底简洁现代,像上班族。一个古,一个今,正好是这座城市的两副面孔。现在修缮不是为了复古或炫技,而是让所有人进来都觉得舒服:门好找,路不绕,灯光不刺眼,厕所不用排队。你说这些重要吗?太重要了。,不是因为票价贵,是因为“进去太麻烦”。

更重要的是年轻人。青年芭蕾团成立了,学生有了自己的小剧场,能演、敢试。没有这个台阶,再多天才也只能在角落里练基本功。我朋友说,她妹妹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在贝尔季耶工坊亲手做一件属于自己的舞服,“不只是穿别人做的,而是参与创造”。

所以我认为,香奈儿这次不是来当金主爸爸的,它是来当长期队友的。不是救场,是陪跑。比起那些砸完钱就走的品牌,它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沉下去,十年起步,不喊口号。

很多人说这是“品牌与殿堂的双向奔赴”,听着挺浪漫。但我觉得没那么诗意——这就是一次实打实的共建。当你看到入口变宽了,小孩踮脚就能摸到扶手;当你听说聋哑观众也能通过视觉装置感受音乐节奏;当你知道一个来自郊区的女孩因为新的奖学金站上了主舞台……你就知道,什么叫“文化的复利”。

我对巴黎一直有个执念:它不该只是游客打卡的背景板。它得活着,还得活得有底气。而这一次,灯还没亮,我已经听见风声了。

等2027年工程启动,我不一定在现场。但我知道,当幕布再次升起,那口气,一定是新的。



Powered by 恒盛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