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无主之地”1424万平方公里,资源争夺背后日本如何布局百年?
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大陆,面积相当于中国加印度,常住人口为零,却成了全球角力的新战场。你可能没想到,日本这个国土不大的国家,一百年前就悄悄在这里下了先手棋。为什么这么多国家盯着这块“白色沙漠”?又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据联国环境规划署和《自然》期刊等公开资料显示,南极陆地面积达142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无主领土。这里气温最低可达-80℃,钢铁在此变脆如玻璃,人类难以长期居住。但正是这种严酷环境,让它成为储藏全球72%淡水和巨量矿产、油气的“资源金库”。东南极查尔斯王子山脉蕴含足够供全球开采200年的铁矿;横贯山脉下埋着5000亿吨煤炭;罗斯海周边油气估值高达数万亿美元。每年约有5000万吨磷虾被捕捞,为人类和极地生物链提供优质蛋白。
20世纪初至二战前,包括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八国先后宣称对部分区域拥有权利,并划定重叠势力范围,引发外交摩擦。据美国国务院通报,这一争议直到1959年《南极条约》签订才暂时冻结,各方同意和平利用并暂停新领土诉求。目前已有58个国家加入条约,其中29个协商国掌握规则制定权。
日本为何早早布局?1910年,日本探险家白濑矗率队踏上罗斯冰架,不仅进行科学考察,还携带矿产探测设备记录资源分布。这一举动为日后提出权益留下依据。1957年,在《南极条约》即将生效前夕,日本抢建昭和基地,仅一年便完成60余座建筑,包括邮局与医务室,实现常驻科研活动。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日本持续升级设施,如卫星信号接收楼与火箭发射台,并重点开展冰芯钻探,目前已取得3028.5米深度样本,可追溯72万年前的气候变化数据。
据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发布的信息,他们还率先应用无人机进行高空环境监测,并积极推动国际作,与美俄共建实验室,共享生态与气候数据。从1980年代,日本成为主要磷虾捕捞及加工大国之一,同时推动修改相关公约以扩大配额。据行业统计报告显示,近几年半岛附近磷虾密度下降30%,背后离不开各方激烈竞争。
中国则在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短短四十余年已建成五座科考站(长城、中山、昆仑、泰山、秦岭),实现三站越冬及多项重大科研突破。《中国科学报》等媒体报道,中国破冰船雪龙2号具备双向破冰能力,在边缘海域填补生态观测空白。中国坚持环保优先原则,在科考站周边设立自然保护区,对比日本更注重资源开发形成鲜明风格差异。
专家观点认为,如今的博弈焦点不再是单纯抢占土地,而是围绕话语权展开谁能主导关键科研项目,就有机会影响未来规则制定。例如日本希望通过加强协商席位稀释新兴力量影响,而中国则倡议建立生态保护区网络,加强国际作,把共同治理理念落到实处。有第三方评论指出,这种多元参与模式,有助于平衡利益冲突,也让更多发展中成员获得表达空间。
但不可忽视的是,《自然—通讯》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数据显示,大规模磷虾捕捞已经威胁到企鹅等本地物种食物链,加之全球变暖导致每年大量冰盖消融,使沿海城市面临潜在风险。历史上的遗弃动物事件也提醒我们,人类中心主义行为容易造成不可逆伤害——曾经被遗弃桦太犬仅存两只幸存,被拍成电影,但更多生命未能适应恶劣条件而消亡。这些细节折射出治理难题如何兼顾发展需求与生态底线?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场看似遥远的角逐,其实关乎我们的饮用水安全(淡水储备)、食品供应(蛋白来源)、甚至未来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海平面上升)。面对复杂利益纠葛,我们可以关注以下行动建议
1. 了解并支持负责任消费,比如选购可持续认证海产品。
2. 关注国内外关于环境保护政策进展,提高自身环保意识。
3. 支持基础科学教育,让下一代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4. 留意官方发布信息,不轻信夸大或煽动性言论。
5. 在社交平台理性讨论,多角度看待各方诉求,不陷入简单对立或民族情绪化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一方技术领先或布局更早,都无法独占这片土地。“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成为新的治理方向,通过共享设施和开放数据,为全人类寻找兼顾开发与保护的新路径。如果说过去百年来是谁谋略深,现在比拼的是谁愿意担更多责任,把守护放在首位而非私利最大化。这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思考的问题我们究竟希望怎样管理这片属于所有人的净土?
怎么看这事?评论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