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希克斯对话美国战略未来:剑指北京,“竞争不等于冲突”策略下的台海压力延续
她的麦克风并没有朝向身后的美国国会,也没有对准电视机前的美国选民。凯瑟琳·希克斯在今年年初卸任前,特意到华盛顿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讲了近一个小时,语调平稳,句子谨慎,却把听众锁定在一个方向——北京。她反复申明“竞争并不等于冲突”,又一遍遍强调“要让中国领导人每天醒来都觉得今天不是动手的好日子”。这不是寻常的告别,而是一次有明确指向的战略告白。
谁在听,谁被盯着看
这场演讲表面上是卸任之际的“工作”,但她的措辞与对象,几乎像是对中国的公开信。她说,“我们必须小心我们所说的和展示的”,同时又补上一句,“我们不相信战争不可避免,但必须为战争准备”。两相对照,语义看似温和,意图却并不含糊:不把冲突讲出来,但把冲突的准备做到位。
对比她的对象与她的语气,就能看出这份“克制”是有计划的克制。她并非怕说错话,而是担心“说得太满”,会触发对手的强烈反应,从而打乱美国自行设定的节奏。她明确表示要让这种“今天不是适合动武的一天”的状态延伸到2027年、2035年、2049年之后的每一天——把时间变成压力,把日常变成威慑。
时间表背后的算盘
演讲的核心之一是那条三段式时间线:2027、2035、2049。希克斯点出了各自的含义——2027年是多份美军报告所指的“台海潜在风险窗口”;2035年是中国军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年;20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
横向来这是把对手的节点映射成自己的警报器。她把这些年份反复提到,传递的潜台词是:只要中国继续增强力量,美国就继续加压,且加压不会因时间推移而松劲。战略上,这是一种“时间拉伸”的威慑,借未来的节点制造当下的紧迫感,以“长线预警”覆盖短期决策。
“竞争不等于冲突”的语义工程
希克斯重复“竞争并不等于冲突”,听起来像是在降温。然而她随即承认,美国在能力、部署、作战概念上要“更加致命,更加敏捷”。这不只是被动防范,而是主动打造冲突条件的可用性——让“随时可打”变成政策支点。她强调“必须为战争准备”,又提醒“不要不小心激怒北京”,前者是硬件,后者是话术;硬的准备在前,软的包装在后。这样的说法既给政策空间,也给舆论台阶,属于典型的语义工程:制造更强的军事实力,同时用“我们不想打仗”的语言减弱外界的疑虑。
盟友牌的光环与裂缝
在她的第三点里,美国的最大优势被定义为“全球盟友”。她特意举了例子:加拿大、德国、日本的军舰在去年穿越了台湾海峡。这类行动常被视作“自由航行”的象征,向外界表明美国并非孤军作战。然而把这些国家放在一条线上横向对比,光环之下有裂缝。
日本确实积极,但德国与法国往往“走一步看一步”,在重大安全议题上更重审慎与利益平衡。欧洲不少国家对台海并无天然热情,更多是因乌克兰战争的牵引而被迫参与话语场;东南亚国家则倾向两边都捞好处,避免硬绑定。这种联盟网络能提供队形,却未必能提供决心。就算有几艘舰穿行,也难以改变中国对“家门口事务”的基本立场。联盟是优势,但它并非铁板一块,政策协调的成本始终存在。
执行与交付:制度与军工的双重驱动

希克斯特别强调“执行与交付”,并列出五角大楼如何从第一天起推动军队现代化的例子。把“交付”放在核心,是要把思路转为产出,用可见的装备与可用的概念支撑威慑的可信度。可对照另一条现实:美国军方长期以来的诸多战略并不完全从战场需求出发,军工利益的牵引从来不可忽视。
要向国会要到预算,就要有明确的“对手”。这一机制并非秘密,而是政治与军事实务的交汇点。中国在多个技术领域的快速追赶,天然成为论证预算的最有力素材。这不是简单的“敌意”,更像是一套制度内的逻辑闭环:把外部威胁映射为内部资源动员的正当性。
技术面纱与信息的取舍
她提到“长期投资只能透露一次”,意思是美国不会轻易让前沿技术的真实水平走到台前。对手看到的,是剪影,不是细节。这与她的另一句“我们必须小心我们所说的和展示的”正好互为表里:在威慑中保留不确定性,让对手估算风险时不敢低估。
从威慑理论能力、可信度、沟通是三要素。美国在“能力”上力求致命与敏捷,在“沟通”上用模糊取代透明,在“可信度”上以联盟与行动背书。这套组合,目的不是劝阻对方发展,而是逼迫对方承受更高的不确定成本。
中国的节奏:航母与隐轰的影子
与这套威慑相对应的,是中国的自我节奏。从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到央视亲自下场印证轰20服役的可能,再到高超音速、无人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连美国媒体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真的在超越他们”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希克斯把中国称作“才华横溢的快速追随者”,这固然是对速度与质量的承认,但也暴露了美国的焦虑来源:追随者一旦在关键项实现跃迁,领先者的议程设置权就会被撼动。
在这种局面下,中国更需要的是战略定力。她的“让北京每天醒来都觉得今天不是适合动武的一天”,试图把中国推回被动节奏。但事实上,中国不必被话术牵着走——该发展就发展,不因“你已经太强”的议论而自我约束,也不因“别人紧张”而自废武功。节奏不是给别人看的,是为自己的安全与长远利益服务的。
台海剧场的心理战
把“今天不适合动武”延伸到2027、2035、2049,是一种心理战的定时器。它把风险前置,也把成本外溢,让对手在每一个关键节点前都承受额外压力。希克斯又提醒“不要不小心激怒北京”,意在避免因为语言或动作的失控而让威慑变成催化剂。这是一套“柔性包装”的强硬战略:既把冲突准备到位,又努力维持一个可控的表面平静。
这套策略的难点在于平衡:一方面美国说“不寻求冲突”,另一方面又不断完善“更致命、更敏捷”的作战能力;一方面要盟友背书,另一方面盟友内部并不总是同步。它可以制造压力,却难以保证结果。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者,诡道也”,诡道之妙在于判断,不在于声量。
装备与议程:媒体与战场的双重回响
演讲之所以选择在学术平台发布,也是一种“议程设定”。它让政策话语穿过学界与媒体,形成持续性回响。中国的装备与技术进展——电磁弹射的福建舰、可能服役的轰20——则把“议程设定”反推回战场逻辑:真正决定力量对比的,是可交付、可使用的能力,而不是演讲稿的精巧句式。
横向比较美国的出招与中国的回应,便能看出各自的优先级。美国重在多点压制与多线沟通,强调盟友与不透明优势;中国重在稳步推进与节奏管理,强调不被外部舆论牵引。两者之间的缠斗,既在海面上,也在信息场里。
盟友的限度与现实的边界
再看那几次穿越台湾海峡的军舰:加拿大、德国、日本的行动象征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它们能显示队形,却难以改写地理与政治现实。欧洲因乌克兰牵动而上场,但对台海问题兴趣有限;东南亚强调平衡,不会为美国“死磕”到底。这种“广而不深”的参与,为美国提供了外交资本,却未必能提供冲突承受力。
这也解释了希克斯的谨慎提醒:语言与行为要避免“不小心激怒北京”。因为一旦节奏被意外打乱,联盟的同调能力并不可靠,成本分担也会出现裂缝。
她在告别中的“最后一搏”
把这些段落拼起来这场演讲并非温情告别,而像是替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再加一道注脚:美国不能输,哪怕需要靠威慑、联盟、信息战把对手压制住。她把“竞争不等于冲突”当标语,又把“为战争准备”当实际工作,把“长期投资只能透露一次”当技术路线,把“让北京每天醒来都觉得今天不是动武的好日子”当心理目标。
而中国需要的,是继续走自己的路,把自己的事办好。合作可以,但必须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沟通当然需要,但不能在威慑压力下妥协。面对被包装成“卸任感言”的战略输出,不必愤怒,也无需回避。真正让对手感到为难的,不是我们说了什么,而是我们做到了什么。
资料的回声
她的演讲与公开信息并非孤立。美国国防部新闻网站在2025年1月10日刊载了相关报道——Hicks Outlines Plan Tied to Strategic Competition With China,作者为Matthew Olay。这类官方文本与她的现场发言互为参照,构成了政策与舆论的双重场。
在这种双场博弈中,节奏是价值,定力是胜势。把握自己的时间表,才不会被对方的时间表牵着走。今天是不是“适合动武的一天”,不应由对手来定义;今天该不该加速推进某项能力,也不该让外部的紧张情绪来做决定。松弛有度,坚硬在手,才是长期竞争的真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