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朗普监督失败,以军无视停火狂轰致重大伤亡,200多名美军上场

特朗普中东调解秀尴尬翻车,以军签完协议照炸不误

200美军士兵站岗,却拦不住以色列战机起飞,这场监督戏码连好莱坞都编不出来。

特朗普自封的“中东调解王”帽子还没戴热,就遭遇了尴尬现实。 停火协议墨迹未干,加沙上空的爆炸声又一次响起。

十月初,特朗普高调宣布达成加沙停火协议,并在社交媒体上将自己描绘成“和平缔造者”。

但协议签署不到半天,以色列战机就轰炸了加沙市萨卜拉区,造成至少4人死亡、40多人失踪。 这波操作,简直像在玩“和平斗地主”,刚说完“过”,立马就扔炸弹。

监督失灵:特朗普的“公关秀”遭遇现实打击

特朗普这次的中东调解戏码,堪称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秀。 他承诺“亲自监督”停火执行,把人质问题作为关注焦点,却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几乎不闻不问。

这种选择性关注,让他的“中东协调人”形象显得格外尴尬。

结果惨变打脸现场。 以色列广播公司直言不讳地指出,10月9日的空袭是经陆军司令批准的上层决策,明摆着不把停火协议放在眼里。

这就好比学校里订了规矩,教导主任亲自监督,结果班长当着主任面就违反规定。

哈马斯谈判代表哈亚一点不给面子,直接揭老底:以色列在今年1月和3月就曾两次违背停火承诺,签完协议就找理由重启战火。

这种“签完就打”的模式,简直成了标准操作流程。

特朗普的监督失败不仅暴露了美国中东政策的局限性,更向世界展示了:美式调停常常是说得响亮,干得无力。

象征性部署:200美军的“存在感”秀

为了给停火协议增加点“可信度”,美国这次还真动了点“兵马”。 大约200名美军被派往中东,组成所谓的“监督小分队”。

听上去挺像回事,但仔细一看,这支队伍更像是外交布景板。

这些美军的核心任务是在以色列境内建立一个“军民协调中心”,由美国中央司令部牵头搭建。

他们主要负责监督停火执行,协调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输送和分发。

说白了,就是一支高级送货监督队。

这些美军主要由后勤保障、安全协调和人道援助方面的专家组成,基本不参与战斗任务。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军官员强调,“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停火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让它真正转化为加沙民众的安全感”。

但问题是,以色列根本不欢迎这些“监督员”。 以色列对外国监督人员的态度几乎是“拒绝接触”,尤其是对卡塔尔和土耳其。

根本矛盾:回避核心问题的“点计划”

特朗普推出的所谓“点计划”,听上去包罗万象——经济重建、人道救援、基础设施建设。 但这些表面文章都绕过了最关键的问题:巴勒斯坦到底能不能建国?

以色列希望彻底解除哈马斯武装,让加沙“去军事化”,甚至可能想把加沙变成一个“半封闭管理区”。

而巴勒斯坦人最基本的诉求,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国家。

这两个方向,完全相反。

这就好比两个人争房子,一个想拆了重建,另一个只想装修一下继续住。 根本矛盾不解决,再漂亮的协议也只是沙滩上的堡垒,风一吹就散。

历史早就证明了这一点。 从奥斯陆协议到“两国方案”,国际社会早就说破了嘴,但现实就是:谈得多,做得少;说得响,落得空。

只要以色列不放弃对加沙的控制,只要巴勒斯坦人的政治权利被长期压制,就别指望靠几次临时停火换来真正的和平。

硝烟再起:停火协议成了“可选项”

就在停火协议签署的同一时间,加沙地带民防部门发言人就证实,以色列军队仍在炮击加沙城以北地区。

以军发言人阿维凯·阿德拉伊当天发布紧急通知,警告加沙民众不要返回加沙城以北地区。 这种一边签协议一边继续轰炸的操作,着实让人看不懂。

10月9日晚,以军对加沙城萨布拉街区的空袭,导致一栋建筑物倒塌,约40人被困在废墟下。

哈马斯发表声明谴责,称这次袭击造成“多名无辜、手无寸铁的平民伤亡”。

以色列国防军的辩解词是:他们空袭的目标是哈马斯武装的一个小组,该小组成员“在部队附近活动,对在该地区行动的以色列国防军部队构成直接威胁”。

这种“发现两个武装人员就炸整栋楼”的做法,让人不禁想起《第一滴血》里的桥段,只不过电影是虚构的,这是真实的血腥。

人道危机:被夹在战争中的平民

持续的冲突让加沙的人道主义状况日益恶化。 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表示,加沙约有9万妇女与儿童面临营养不良,每三人中有一人多日未进食。

自3月以军实施为期三个月的全面封锁后,援助物资几乎无法进入,导致医疗系统崩溃,75%的救护车因燃料短缺而停运。

特朗普在10月10日的白宫记者会上宣称:“哈马斯已经失去了58,000人。 ”但加沙方面统计,全境死者已超过67,000人。

外界据此推算武装分子与平民的伤亡比率达6.4:。 这意味着每7个死者中就有近6个是平民,这场面堪比《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场,但是现实版。

地区博弈:多方角力的中东舞台

在这场冲突中,不仅仅是美国和以色列在唱戏。 埃及、卡塔尔、土耳其等国也参与了斡旋,并计划派遣军事人员参与“监督”。

但问题是,以色列对这些国家根本没有耐心,尤其是对卡塔尔和土耳其的态度,几乎可以用“拒绝接触”来形容。

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多国监督机制,注定是“你演你的,我打我的”。

与此同时,北约也没闲着。 10月13日,北约开始举行代号为“坚定正午”的军事演习,演习将模拟可能动用核武器的场景。

虽然北约官员称演习不针对任何国家,但与俄乌冲突的背景相结合,显得格外微妙。

北约还启动了代号为“东部哨兵”的军事行动,以加强联盟东翼的威慑与防御态势。

这些动作让中东局势更加复杂,仿佛一场多人在线的军事游戏,每个玩家都有自己的算盘。

加沙的街道上,200名美军监督员站在废墟间,仰头望着以色列战机划破长空,一如《现代启示录》中的荒诞场景。

特朗普的“亲自监督”成了一场外交行为艺术,而以色列的炸弹则是不加掩饰的现实批判。

临时拼凑的监督机制,既没有授权也没有实权,注定只能成为战争中的装饰品。



Powered by 恒盛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