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唐朝的藩镇割据为何会形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为何再也无法统一

公元763年正月初七,长安城外的灞桥边,刚刚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唐将士们列队而立。

寒风凛冽,将士们身上的铁甲在冬日阳光下泛着冷光。站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将脸上写满了疲惫。八年的战乱,终于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

然而,当唐代宗李豫的圣旨宣读完毕后,李光弼却没有如释重负的轻松,反而眉头紧锁。

圣旨的内容很简单:"诸道节度使,各守本镇,不得擅离。"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李光弼身边的副将小声问道。

李光弼沉默良久,叹了口气:"陛下这是要我们继续掌兵啊。"

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心里清楚,这道看似寻常的圣旨,实际上为大唐帝国埋下了一颗足以摧毁整个王朝的定时炸弹。

从这一天起,大唐再也回不到那个"天下大同"的盛世了。

01 被逼出来的权宜之计

安史之乱前,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和募兵制相结合的军事体系。

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坐在大明宫的太液池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心情格外舒畅。此时的大唐,疆域辽阔,四夷宾服,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盛世之下,危机已经悄然酝酿。

为了防御边疆,唐玄宗在边境设置了十个节度使,每个节度使掌管数州之地,拥有军事、财政、民政等多项权力。这些节度使中,最为显赫的便是范阳节度使安禄山。

755年11月,当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整个朝廷为之震动。

"十五万大军,这个胡人竟然掌握了十五万大军!"唐玄宗拿着奏折的手在颤抖。

更让他震惊的是,安禄山麾下的军队战斗力惊人,一路势如破竹,直逼长安。仓促之间,朝廷能调动的军队不足三万,根本无力抵挡。

无奈之下,唐玄宗只能采取一个极其危险的策略:大规模扩充节度使的数量和权力,以藩制藩。

"传旨,封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各赐兵马十万!"

"准许各节度使自行募兵,自筹粮饷,自设官吏!"

这些命令一道道发出,每一道都在削弱中央的权威,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

公元757年,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李亨更是将这一政策推向极致。为了尽快平定叛乱,他不仅大量增设节度使,还允许节度使的职位世袭,甚至可以自行任免官吏。

"陛下,如此一来,恐怕尾大不掉啊。"宰相房琯忧心忡忡地进谏。

唐肃宗摆摆手,疲惫地说:"眼下能保住江山社稷就不错了,哪还顾得上以后?"

这句话,成了大唐王朝最大的悲哀。

八年的战乱,让整个帝国元气大伤。中央政府的军队几乎损失殆尽,而各地节度使的势力却在战争中急剧膨胀。到安史之乱结束时,全国的节度使数量已经从最初的十个增加到四十多个。

更要命的是,为了平定叛乱,朝廷不得不重用降将。史思明、田承嗣、李怀仙这些原本追随安禄山的叛将,纷纷被封为节度使,继续掌握着河北地区的军政大权。

02 无法收回的权力

763年春,长安城内的含元殿,刚刚登基不久的唐代宗李豫召集群臣商议国事。

"诸位爱卿,如今叛乱已平,是否应该削减各地节度使的兵权?"唐代宗试探性地问道。

殿内鸦雀无声,没有一个大臣敢接话。

良久,宰相元载站出来,小心翼翼地说:"陛下,臣以为此事需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要计议到什么时候?"唐代宗有些恼怒。

元载叹了口气,将实情和盘托出:"陛下,如今天下节度使四十余人,掌兵六十余万,而朝廷可调动的禁军不足十万。更重要的是,各地节度使已经掌握了本镇的财政收入,朝廷每年的税收还不到战前的三成。"

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唐代宗的怒火,也让他清醒地认识到现实。

此时的大唐,已经陷入了一个无解的困局:

中央没有足够的军队去削藩,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去养更多的军队。而各地节度使不仅掌握军队,还控制着地方财政,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王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三镇。

田承嗣占据魏博,李怀仙盘踞幽州,李宝臣雄踞成德,这三个节度使原本都是安禄山的部下,降唐后继续掌握着河北的军政大权。他们三家互为犄角,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军事联盟。

765年,唐代宗试图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魏博节度使,取代田承嗣。

消息传到魏博,田承嗣立即召集麾下将领商议对策。

"诸位,朝廷这是要夺我们的兵权啊!"田承嗣拍着桌子说。

"大帅,我们跟着您出生入死这么多年,绝不能让朝廷的人来指手画脚!"一名将领站起来说。

"对!我们自己推举大帅继续担任节度使,朝廷的任命我们不认!"

很快,魏博军中数万将士联名上书,要求田承嗣继续担任节度使。面对这种情况,唐代宗只能妥协,默认了田承嗣的地位。

这次事件之后,河北三镇彻底成了朝廷鞭长莫及的地方。他们不仅拒绝向朝廷缴纳赋税,连节度使的人选都要自己决定,完全不理会朝廷的任命。

从此,河北三镇成为藩镇割据的典型代表,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03 恶性循环的开始

公元781年,一个春日的午后,刚刚即位的唐德宗李适坐在书房里,仔细研读着各地的奏报。

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帝,李适雄心勃勃,决心改变父辈留下的混乱局面。他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削藩。

"朕不信,区区几个节度使,还能翻了天不成?"李适自信满满地对宰相说。

然而,他很快就为自己的自信付出了惨重代价。

783年,李适下令削减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兵权。姚令言的部队路过长安时,因为朝廷赏赐微薄,竟然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城。

唐德宗仓皇逃出长安,一路狼狈逃到奉天。在奉天城下,叛军围城数月,唐德宗几次险些被俘。

这次经历彻底打碎了李适削藩的梦想。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提削藩的事,反而对各地节度使百般迁就。

更糟糕的是,这次兵变让各地节度使看到了中央政府的虚弱。他们纷纷效仿,稍有不满就以兵变相威胁。

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公然称帝,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

淄青节度使李纳拒绝向朝廷缴纳赋税,还攻打邻近的州县。

成德节度使王武俊联合其他节度使,对抗朝廷的命令。

面对这种局面,唐德宗束手无策。他只能采取一种权宜之计:以藩制藩,用一个节度使去制约另一个节度使。

这种策略在短期内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却是饮鸩止渴。因为每次平定叛乱,朝廷都要给参与平叛的节度使更多的好处,这反而让他们的势力更加强大。

更要命的是,节度使的职位开始世袭化。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甚至女婿继承岳父的职位,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些节度使家族,在一个地方盘踞数代,形成了稳固的地方势力。

到唐宪宗即位时,全国的节度使已经发展到五十多个,其中三分之一不听朝廷号令。

04 最后的挣扎

公元805年,一个充满希望的年轻人登上了皇位,他就是唐宪宗李纯。

与他的几位前任不同,李纯是一个有魄力、有手段的皇帝。他决心恢复大唐的中央集权,重现贞观、开元的盛世。

"朕要让那些不臣之徒知道,谁才是这天下真正的主人!"李纯在登基大典上如此宣告。

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西川节度使刘辟。

刘辟仗着地处偏远,多年不向朝廷缴纳赋税,还擅自攻打邻近州县。唐宪宗派遣神策军大将高崇文率军征讨,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西川。

这次胜利,让唐宪宗信心大增。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先后平定了镇海、淮西、淄青等多个藩镇,一时间威震天下。

817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被俘,这是唐宪宗削藩战争的最大胜利。

"传旨,改淮西为淮西道,不再设节度使,直接由朝廷派遣刺史治理!"

这道命令下达时,整个朝廷为之振奋。大臣们纷纷上表祝贺,认为大唐中兴有望。

然而,唐宪宗的胜利只是昙花一现。

他的成功,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第一,他本人精力充沛,励精图治;第二,朝廷财政状况暂时好转,有钱养兵;第三,他削的都是一些实力较弱的藩镇,而对河北三镇这样的强藩,他根本不敢动。

更重要的是,唐宪宗平定藩镇的方式,本质上还是以藩制藩。他用一批听话的节度使,去打另一批不听话的节度使。这种方式虽然在短期内有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820年,唐宪宗突然暴毙,有人说是被宦官所害,也有人说是服用丹药中毒。无论真相如何,他的死亡标志着大唐最后一次削藩努力的失败。

此后的一百年里,再也没有哪个皇帝能够像唐宪宗那样,对藩镇形成有效的制约。

05 无法逆转的命运

公元820年之后,大唐帝国进入了一个更加混乱的时期。

新即位的唐穆宗李恒是个昏庸的皇帝,他整日沉迷于享乐,对朝政毫不关心。趁着这个机会,各地藩镇纷纷扩张势力。

河北三镇更是肆无忌惮。他们不仅拒绝向朝廷缴纳赋税,还公然攻打朝廷直辖的州县,抢夺土地和人口。

"陛下,河北三镇又在边境聚兵,恐怕又要生事了。"宰相进宫奏报。

唐穆宗正在和宫女玩蹴鞠,听到这个消息,不耐烦地挥挥手:"知道了,你们看着办吧。"

这种态度,让朝廷上下心寒。

更糟糕的是,此时的中央政府已经陷入了财政危机。连年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财力,而各地藩镇又截留税收,导致朝廷入不敷出。

为了维持开支,朝廷只能加重对直辖州县的税收,这又导致民不聊生,起义不断。

黄巢起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875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880年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往四川。

面对这场空前的危机,各地藩镇的反应却大相径庭。

有的藩镇趁机扩张势力,占据更多的地盘。

有的藩镇观望不前,等待局势明朗。

只有少数几个藩镇,如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真心实意地帮助朝廷平叛。

但即使是这些"忠臣",他们的忠诚也是有条件的。李克用帮助朝廷平定黄巢之乱后,要求朝廷给予更多的赏赐和更大的权力。

朝廷和藩镇之间,早已不是君臣关系,而是一种利益交换。

公元907年,当朱温废掉唐哀帝,建立后梁王朝时,大唐帝国终于走到了尽头。

然而,朱温建立的后梁,本质上也只是一个大号的藩镇。他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控制的地盘不过中原数州而已。

其他地方,仍然被各个藩镇割据。李克用占据河东,称晋王;王建占据四川,称蜀王;杨行密占据淮南,称吴王……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代十国时期,它实际上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和发展。

直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措施,才最终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但那已经是唐朝灭亡五十多年以后的事了。

尾声

站在历史的角度回望,唐朝的藩镇割据,是一个典型的"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最初,设置节度使是为了加强边防,这本是一个合理的制度安排。

然而,当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平定叛乱,朝廷不得不大量扩充节度使的数量和权力。这个权宜之计,最终演变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死结。

节度使掌握军队,就必然要掌握财政;掌握了财政,就必然要干预民政;干预了民政,就必然要自行任免官吏。

当这一切都完成后,节度使就从朝廷的地方官员,变成了事实上的独立诸侯。

而中央政府,既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去削藩,也没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去养更多的军队。每一次试图削藩,都会导致更大的混乱;每一次平定叛乱,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是一个无解的困局,也是一个无法逆转的历史进程。

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到907年唐朝灭亡,整整152年的时间里,一代代的皇帝和大臣都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历史证明,权力一旦下放,就很难再收回来。

这个教训,不仅适用于唐朝,也适用于历史上所有的王朝。它告诉我们,任何制度的设计,都必须考虑长远,不能只顾眼前的权宜之计。否则,今天种下的因,终将成为明天收获的果。

而那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帝国,就这样在藩镇割据的泥潭中,一步步走向了衰亡。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Powered by 恒盛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