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芋汐412.30分夺全运10米台金,全红婵场边助威,洛杉矶还能见到这对双保险吗
十五运会女子10米台决赛收官,陈芋汐以412.30分夺生涯首冠,全红婵因伤缺席单人在场边助威,外界追问这对双保险还能守到洛杉矶
广州的观众席还没散尽,颁奖台上,陈芋汐小心摸着金牌,眼神像按下暂停键,悄悄吐了口气
这是她职业生涯第一次拿到全运会女子单人10米台冠军,412.30分,干净利落
看台上,全红婵穿着队服,一次次朝池边挥手,掌心拍得通红
同场成绩里,四川队卢为384分摘银,12岁的山东小将刘紫涵以379.35分拿到铜牌,只差亚军4.65分,气口很足
问题随之而来:这对被称作“金牌双保险”的搭档与对手,还能并肩守到2028年的洛杉矶吗?
到那时,陈芋汐23岁,全红婵22岁
放在女子10米台这个位置上,这个年龄段已是老将,中国队历届拿下该项目奥运、世锦赛单人金牌的姑娘们,几乎都没过20岁
说白了,平台项目换代就是快
从起跳到入水,10米台只给你1.7秒,任何犹豫都会被水花放大
有教练形容得很形象:运动员在空中就像一只小钟,腰腹是轴心,四肢是指针
“半径”越短,越轻盈,翻腾空间越大,完成同样难度需要的力量也更省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孩在12、13岁就能冒头,身形小巧,力量却一点不“弱”,配上协调性和水花控制,比赛就会显得格外干脆
这次决赛,小将们的冲劲肉眼可见
刘紫涵只有12岁,首次闯进这样的大场面,最后一跳稳住了节奏,和亚军只隔一个水花的距离
当被问到“10后”是否会带来压力时,陈芋汐笑了
“我挺开心看到这么多新生代涌出来,对竞技体育来说,源源不断的人才比一个人强大更重要”
这种心态,不是嘴上说说,能听出她真有底气,也有担当
把时间线往前倒一下,能看清两人的分岔口在哪里
5月,全红婵因脚腕旧伤复发退出全国冠军赛,随后缺席7月的新加坡世锦赛
9月30日,她在社交媒体发训练视频,告诉大家自己要回来了
11月2日,她和王伟莹搭档,在十五运女子团体项目里帮助广东队拿到金牌;
11月6日双人10米台,她们排在第五
那一晚,陈芋汐和掌敏洁以350.22分夺冠
赛后陈芋汐对全红婵说,希望她尽快恢复到最佳状态,这句话挺真诚,也挺懂对方的难
更扎心的是伤
广东省队教练何威仪透露,全红婵的胫骨、踝关节都在痛,身上贴着一片片肌贴,训练和比赛都得咬牙硬扛
有前辈提到,她在巴黎奥运会前一直严苛控制体重,赛后体重才慢慢回升
身高也从东京奥运会时的1.43米长到现在的1.58米,这对动作半径和力量配比,都是要重新适配的课题
另一边,陈芋汐这两年也不是一路顺风
巴黎奥运会后,她背上舆论压力,网络上的戾气和苛责压得人喘不过气,但她没有退
她现在手里已有10米台8个单人项目冠军、21个世界冠军和世锦赛四冠的履历
却还差一枚奥运会单人金牌,才能补齐大满贯
这枚“缺口”很明确,也很刺眼
不少队内人士判断,她再拼一个周期的意愿会更强,因为目标具体,能让人每天起得更早、练得更狠
那全红婵呢?
她已拿下两枚奥运会女子单人10米台金牌,完成大满贯,站在山顶更难回答“还要不要再来一次”
她在巴黎奥运会后说得很通透
“如果后面小朋友上来了,她们可以代替你这个位置,可能更厉害呢”
再被问动力,她回得简单
“做好自己,别人就会夸你,这个小姑娘不错啊”
听起来云淡风轻,但能感觉到她对名次没有那么执拗,对身体状态更诚实
网上有不少猜测:这届全运会之后
“双子星要分道扬镳,有人坚守跳台,有人转向跳板”
也有人说
“到洛杉矶时她们会被一批14岁新星冲击,比如这次冒头的刘紫涵”
这些声音热闹,但都还是猜测
业内人士提到,从平台转到跳板在跳水史上并不稀奇,十五运会上男子选手白钰豪就做过类似选择;
但男女生理节奏不同,个人动机也不同,不能简单类比
更重要的是
国际奥委会明确规定参赛年龄需年满14岁,未来三年会有一波“14岁闸门”后冒出的新人,这是客观变量
换句话说,赛道会变窄,但不是没有路
如果全红婵选择坚守10米台,她要完成的是“身高增长后技术再压缩”的困难动作;
如果尝试跳板,就是重建一个技术体系,风险和回报并存
如果陈芋汐继续冲击,她得学会和期待拉扯
既要抵御舆论噪音,也要让动作难度与稳定性一起生长
这两条路,都不轻松
把镜头拉回广州赛场,那晚有个小细节
颁奖后,陈芋汐和教练相拥,肩膀轻轻发颤,像终于卸下背包的孩子;
看台上,全红婵站起身,用力鼓掌,嘴里像在说“加油”
两个人之间那种“既是对手又是战友”的默契,哪怕不说话,也能看见
对中国跳水来说
这种强强对话、互相拉扯的内部竞争,本身就是战斗力的燃料
再看接下来的赛程节点
未来24至72小时,十五运会跳水还有最后一个比赛日,女子单人3米板、男子单人10米台将产生金牌;
同时,媒体会关注全红婵的康复进展,也会追问两人后续的训练与参赛安排
这些信息,会进一步勾勒出她们的下一步
别忘了,新人们已在门口等位
刘紫涵这枚“12岁铜牌”,不是巧合,是系统培养下的必然结果
当越来越多满足年龄线的孩子在2028年“合法上场”
中国跳水的队内竞争只会更白热
对观众而言,这意味着更高质量的比赛;
对老将而言,这意味着每一跳都必须可复现、可审核、可交代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期待,但别替她们写剧本
无论是“双保险”继续守擂,还是各自开辟新赛道,健康回归和热爱留存,才是顶在一切之上的关键
有人问,洛杉矶会不会还是她们俩的舞台?
答案得让时间说话,但今天这枚全运会金牌、看台上那双红红的手掌,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去耐心等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