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去哪了?从4300万锐减至2900万,乌克兰的根子烂在哪
一个国家,怎么就空了?三年前还4300多万,现在一查,境内只剩2900万。这不是电影,这是乌克兰正在发生的事。少了的一千多万人,不是简单的数字,是一个个家庭,一条条街道,一座座城市的消失。
联合国那边的数据说,跑出去的就有670万,这些人多数是青壮年。本来该在工厂里拧螺丝、在办公室敲代码、在街边开小店的人,现在散落在欧洲各地,图的只是个安稳。他们一走,整个国家的发动机都快熄火了。
留下来的人呢?情况更让人揪心。新生儿数量不到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生育率跌破1.0,创了新低。整个社会的老龄化在飞速加剧,快到什么程度?就是还没来得及“富”,就已经“老”了。年轻人越来越少,接近两成的老年人口,这担子谁来扛?
算一笔更具体的账,现在这2900万人里,能正常干活、创造价值的劳动人口,乐观估计也就950万。这里面还得刨去吃财政饭的,真正给市场造血的,可能就六七百万人。几百万人撑着几千万人的国家,这根弦能绷多久,谁心里都没底。未来几年,退休的人口很可能比在职的还多,养老金体系基本上是撑不住了。
战后重建的图纸画得再好,没人干活也是白搭。有专家估算,战争一停,乌克兰的劳动力缺口可能高达七成。没有工人,怎么修路盖房?没有工程师,怎么恢复工业?就算外头的钱像潮水一样涌进来,没人接,也只能在地上打个转,又流回去了。
很多人觉得,人跑了,都是因为战乱。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根子其实早就埋下了,三十多年前就埋下了。
1991年那会儿,乌克兰独立,家底相当不错。有“欧洲粮仓”的黑土地,还有从苏联继承下来的重工业体系,钢铁、造船、机械,样样不差。可以说,是手握“资源”和“工业”两张王牌。
可惜,当时的路走得太急了。一套“休克疗法”下来,物价飞涨,工厂成片倒闭,失业率高到吓人。1993年一年,GDP就掉了将近三成。原本完整的工业链条被拆得七零八落,经济结构变得越来越单薄,最后只能靠卖粮食和原材料过日子。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因为本地找不到好工作,第一波大规模的人口外流就开始了。2000年到2010年,上百万人离开了故土。所以说,现在的困境,战争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的乌克兰,财政和军费几乎全靠西方的援助撑着。但这些钱,转了一圈,大部分又流回了西方的军火商和企业手里。更要命的是,美国的一些公司已经拿到了乌克兰部分矿产资源的长期承包权。国家的命脉,就这么一点点交到了别人手里。
钱袋子在别人手里,资源被别人控制,产业链也断了。对于普通人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回去干什么?在国外,至少能打份工养家糊口。回国呢?低工资,高风险,看不到未来的前景。这种选择题,其实并不难做。
一个国家走到今天这一步,绝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人越来越少,钱越来越紧,再加上当年亲手放弃了本可以保命的“核护身符”。这三件事叠加在一起,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就算战争的硝烟散去,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要用几代人的时间,才能慢慢填上这个窟窿。只是不知道,到那时,还有多少人愿意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