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连袭70天,这座城市如何在洪水中生存?
江苏盱眙的泗州城,历史上坐落于漕运要道的交汇处,曾被誉为“水陆都会”。自唐朝至明清时期,这座城市始终是黄河与长江之间粮食运送的枢纽。1680年,为了保护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泗州城在连绵不绝的暴雨侵袭下被洪水吞没,持续的灾难最终让它完全沉没于水底。
泗州城的消失并不是天灾偶发,而与人力干预密不可分。有记载显示,康熙十九年,当时淮河流域遭遇长达七十天的暴雨,致使洪水猛涨,城墙崩塌,百姓伤亡严重。如今考古发现,大量泥沙沉积让泗州城深埋于地底几米之下,仅有部分遗迹偶尔显露。
泗州城的命运早已被历史设定。明代万历年间,地方官员上报洪水困境,但朝廷对问题不仅漠视,还对敢于直言的官员加以贬谪。由此可见,中央权力对于城池存亡的选择,带有明确的倾向。
泗州城的牺牲,与运河治理密切相关。自宋元以后,黄河改道,带来巨量泥沙和洪水汇入淮河,令下游河道承载压力剧增。京杭大运河作为国家粮食战略的重要通道,如同帝国的命脉,任何威胁都必须消除。明代潘季驯主持的大型水利工程“清口枢纽”,通过修筑长堤与复杂闸坝,稳定了运河水势,却也把洪水引向了泗州城,使其成为治理成果的代价。
本可以有替代方案。元代时,忽必烈率先推行海运,有效解决了粮食运输的难题。海运周期短、耗费低,风险亦远低于河运。涉及河运的利益链条过于庞大,使得至清代,官员和相关群体更倾向维护赫赫有名的大运河。种种费用和管理流程为官员提供了巨大利益空间,河道治理耗资巨大,腐败问题屡禁不绝。泗州城的被牺牲,反映的并非技术或能力的局限,而是权力生态与利益分配的选择。
2010年,考古学家重启泗州城遗址发掘。2000平方米的考古区域揭示了曲折的城墙与独特的结构,与意大利庞贝古城有异曲同工之妙。只庞贝被火山吞噬,而泗州城则被洪水和泥沙默默掩埋。虽然勘探仅展示了城市全貌的冰山一角,但它的设计巧思与工程遗迹,充分说明古人的智慧与无奈。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从根本上改善了运河状况。今天,运河成为南北货运的重要通道,无需再以任意一座城市的沉没为代价。泗州城的故事,由此成为历史反思的镜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