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赞他“一人可抵十万兵”:揭秘潜伏西南的“隐形将军”刘宗宽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际,重庆行营主任张群即刻萌生了寻觅一位得力参谋处长的想法。随即,他恳请当时陆军大学教育长徐培根予以推荐。经过深思熟虑,徐培根最终认定刘宗宽最为合适,便向张群举荐了他。
然而,此刻的刘宗宽却并不打算接受这一推荐,他内心深处渴望前往解放区,对于蒋介石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他深感不以为然。
最终,刘宗宽将此事上报给了“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的领导郭则沉,郭则沉随即迅速将此讯息传达至共产党一方。在收到回复后,郭则沉便即刻与刘宗宽取得联系。
郭则沉语重心长地告知他:“蒋介石必会挑起内战,你应把握此良机,潜入敌方阵营。当然,这也是我们组织的期望。”闻言,刘宗宽欣然应允,毫无迟疑。
1946年6月,刘宗宽受命加入重庆行营,荣任参谋处长的要职。
自此,刘宗宽便踏上了潜伏之路,在这段岁月里,他为我国党的事业贡献良多,亦为解放大西南付出了辛勤努力。
潜伏敌营,解放西南
1949年之际,刘宗宽所隶属的重庆行营更名为了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张群出任该公署主任,而刘宗宽则担纲参谋长一职。自那时起,在国民党内部蛰伏的数年间,刘宗宽已对当时西南地区国民党军队的布局了如指掌。
通过与我党的沟通协作,我们向解放军二野传递了国民党西南部队的内部资讯。这些信息涵盖了人员配置、部队的武器装备及战斗力状况,尤为关键的是军队的部署情况以及指挥官的相貌特征。同时,我们还对即将发起的攻势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
刘宗宽的贡献对解放军而言,意义非凡。1949年初,受张群之命,刘宗宽精心制定了一套针对国民党西南防区的作战策略。在执行该方案的过程中,他亦为解放军的备战工作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此项策略旨在使国民党内部误判川东地区之重要性,进而将主力部署于川北一隅。如此布局,待刘邓大军挺进西南腹地,若能洞察此一疏漏,即可从川东地带发起突袭,对国民党军形成包围之势。
经过周密的筹备,刘宗宽着手紧锣密鼓地追踪国民党军队的一举一动。房显志与黄克孝,这两位共产党联络员,肩负着与刘宗宽保持沟通的重任。他们的抵达重庆之际,刘宗宽便毫不犹豫地指出了西南防御计划中存在的明显缺陷。
然而,正当刘宗宽即将放下心来之际,这个防御的瑕疵竟被人揭露。而揭露者正是当时担任国民党四川省政府主席的王陵基。
1949年6月的一个清晨,张群下达了指令,命刘宗宽以公署的名义前往探望王陵基。王陵基素怀拥兵自重的夙愿,因此在刘宗宽到来时,亦以礼相待。显而易见,他的意图是向刘宗宽示好,进而通过刘宗宽说服张群,再由张群游说蒋介石,以期实现自己拥有军队的愿望。
王陵基与刘宗宽见面后,稍作寒暄,随即话题转向了防御策略。他对刘宗宽表示:“我已审阅了你所制定的西南地区防御方案,发现其中存在一处疏漏。川东地区缺乏正规军力,若敌人趁机进攻,西南地区恐将面临被全歼的风险。”
“您的眼力真是非凡,一眼便能识破我防御计划的瑕疵,我对此深感敬佩。”
王陵基被刘宗宽巧妙地转移了话题,旋即陷入了对是否能够掌控军队的沉思。刘宗宽显然对此事持乐观态度,并开始与他巧妙周旋。因此,当刘宗宽告辞时,王陵基的心情已然趋于平静。
然而,鉴于该计划已无法持续推进,刘宗宽便着手逐步削减川东地区的防御力量,以期最终实现对川东的进攻。
胡宗南在秦岭所设的防御线在战事中土崩瓦解,不得已,他只得撤退至汉中,重新构筑防御体系。此时的胡宗南如同惊恐之鸟,遂向张群求援。
然而,张群当时并未明了究竟应将那部分军队派遣至何处以提供支援,须知无论失去哪支部队,都将导致四川地区防御力量的整体削弱。
随后,张群邀刘宗宽共商此事,在刘宗宽的巧妙游说下,最终决定派遣川东地区的部队支援胡宗南。如此一来,刘宗宽轻易地实现了个人目标。不久,他便将这一消息告知了房显志与黄克孝,而他们二人则将此情报传递给了组织。
因此,我军当时已对国民党在西南地区的部署了如指掌。自然,除对张群的“哄骗”之外,刘宗宽还联络到了沈策。沈策时任胡宗南的副参谋长,此公素来喜好抛头露面。在刘宗宽的诱导下,沈策于“大西南保卫战”的军事会议上,对解放军可能从陕北、川北发起进攻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剖析。
最终,在沈策的巧妙引导下,众人一致行动,成功将大量兵力调往川北,从而在川东地区留下了一个明显的缺口。
因此,所谓的“大西南保卫战”自始至终都显得荒诞不经。我军始终牢牢把握着这场军事会议的主动权,这也预示了其必然走向失败的结局。
刘邓大军挥师挺进大西南,径直穿越川东地区的隐蔽通道发起攻击。在战略讲解中,指挥官下令诱使胡宗南的主力部队集结于重庆周围。消息传至刘宗宽耳中,他即刻将这一情报急速传递至二野指挥部。正是由于这一迅速而准确的情报,当胡宗南的主力部队抵达重庆时,便遭遇了全面的压制。
自重庆解放以来,刘伯承将军对刘宗宽同志的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赞誉其一人之力堪比十万精兵。不仅限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卓越贡献,刘宗宽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亦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干与英勇。
二、文武状元,忠心追随共产党
刘宗宽,生于1905年的陕西蒲城县,自幼便以其卓越的学业成绩脱颖而出,在各个科目上均名列全校首位。及至毕业于陕西第二师范学校,他的成绩依旧稳居全校之冠。
随后,受五四运动思潮的洗礼,加之父亲“勿忘国耻”的教诲,刘宗宽怀揣着炽热的爱国情怀,踏上了前往杨虎城的征途。
素以工作严谨认真著称,加之杨虎城的举荐,刘宗宽得以进入黄埔军校深造。在黄埔军校期间,他被誉为“武状元”,甚至蒋介石也公开赞誉他具备“状元之才”。自此,刘宗宽文武兼备的美誉传遍四方,声名鹊起。
1926年1月,刘宗宽顺利完成黄埔军校的学业,随即重返杨虎城的麾下。历经六载时光,他已成长为杨虎城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与此同时,他的心亦深受杨虎城爱国情怀的熏陶。
当杨虎城因西安事变而遭软禁之际,刘宗宽对蒋介石的举动深表不满,于是便图谋寻觅时机,让他遭遇尴尬。
1941年,刘宗宽着手整饬军纪,对部队中的不良分子展开了深入调查。出乎意料的是,他揭露了一位团长及其麾下军官涉嫌走私鸦片、倒卖军需物资的罪行。经核实后,刘宗宽果断拘捕了该团长,然而,此举却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他未曾料及,那位团长的背后,竟站着胡宗南。那时的胡宗南,是足以一跺脚便使整个西北震动的大人物。胡宗南在得知此事之后,立刻向蒋介石举报,将所有罪责尽数转嫁于刘宗宽身上,让他承受不白之冤。更有甚者,他竟然诬陷刘宗宽是杨虎城的外甥。
胡宗南深知蒋介石所忌讳的底线,一经听闻“杨虎城”的名字,蒋介石便在刘宗宽的判决书上毫不犹豫地签署了枪决令。刘宗宽万万未曾料到,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换来的竟是如此惨痛的结局。
蒋介石轻信片面之词,便下令拘捕刘宗宽,将他囚禁于牢狱之中,并亲自签署了执行死刑的命令。然而,是刘宗宽的妻子崔东亚不辞辛劳,四处奔波以求真相。她首先找到了韩练成,而韩练成亦转而向冯玉祥寻求援助。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刘宗宽才得以从死神手中逃脱。
在经历了这些变故之后,刘宗宽对蒋介石的真面目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对国民党的未来走势做出了预判。1943年,他开始与郭则沉建立联系,随后投身中国农工民主党的行列,投身积极的活动,毅然决然地与蒋介石抗争到底。
1945年伊始,刘宗宽与周恩来同志相会。初次见面,周恩来便展现出极大的热情,紧紧握住刘宗宽的手,亲切地邀请道:“老朋友,请坐,请坐。”刘宗宽未曾料想,周恩来同志竟如此平易近人,和颜悦色。
四十五载岁月流转,刘宗宽再度回想起那天的情景,心中依旧波澜起伏。在他看来,周恩来同志那句“老朋友”,饱含了对杨虎城将军及17路军的深厚情谊。这也足以证明,周恩来同志是一位非常重视情谊的人,这让刘宗宽瞬间感受到了那份亲切。
会议期间,刘宗宽聆听周总理阐述的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创建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内心激荡不已,对跟随共产党的信念亦愈发坚定。
三、历经千帆,求进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迎来了它的解放时刻。正是在刘邓大军挺进这座城市的同一天,刘宗宽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抵达了位于重庆大学的刘邓大军驻地。
抵达此处,李达参谋长与刘邓两位领导纷纷向刘宗宽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对他的卓越成就更是赞誉有加。自此,刘宗宽的职业生涯步入了崭新的辉煌阶段。
1949年12月,刘宗宽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与西南军区司令部的高级参议,为解放军进军西藏及对起义部队的整编工作提供了关键的助力。
1956年,刘宗宽卸下军装,重返四川,并荣膺四川省委副书记之职。翌年,因刘宗宽所犯的批评失误,他遭受了长达5年半的审查与羁押之苦。
历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洗礼,刘宗宽终于得到了平反昭雪。此后,他更是荣膺四川省委副主委、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等多项要职。
然而,刘宗宽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恰逢1984年7月1日,这一天,他郑重提交了入党申请。
在提交的申请中,刘宗宽深情地回顾道,他投身革命事业已逾四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始终无畏艰难险阻,毅然决然地为党的伟大事业倾注心血。尽管自解放以来,他历经家国巨变,亲人离散,但他始终未曾动摇,对跟随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坚定不移。
在这八年的时光里,刘宗宽屡次递交了八份入党申请书。然而,鉴于他在民主党派内所能发挥的更大作用,党组织始终未曾批准他的入党请求。
于1989年9月之际,刘宗宽再度提交了其入党申请。
直至1992年3月,即便身患重病卧床,刘宗宽依然不忘向前来探望的重庆市委统战部表达其入党意愿。他语气坚定地表示,自己加入共产党的初衷并非为了谋求个人利益,而是出于对实现夙愿的渴望,以及成为子女楷模的愿望。
遗憾的是,正当党组织着手为刘宗宽同志完成入党程序的当口,他却不幸在同年七月突发疾病,与世长辞,享年87岁。
幸而刘宗宽的坚定信念最终得到了认可。1993年2月12日,在四川省委的正式批准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行列。倘若刘宗宽得知此消息,必定会深感欣慰。
四、结语
刘宗宽同志历经八次申请入党,均遭婉拒,其理由是留在党外更能发挥其卓越的贡献。然而,在他逝世之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亦算是对老人家夙愿的一种圆满实现。
刘宗宽同志,昔日在国民党腐朽的体制中生活,虽身居高位,手握厚禄,却未曾沉溺其中。他始终坚定地追求民主、自由以及国家的独立与繁荣富强,为之不懈奋斗。正因如此,刘宗宽老同志那股矢志不渝的正义精神,堪称后人敬仰与学习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