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向太李立群联手开轰,王家卫跌下神坛?

一场直播引发的争议,揭开了电影艺术与商业逻辑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也让王家卫的“大师滤镜”碎了一地。

“投资王家卫的老板基本都亏钱,我绝不录用他,因为他不受控。”11月3日,向太陈岚在直播间直言不讳地评价导演王家卫。她还特别强调:“王家卫没有张叔平是个屁,拍电影就是靠烧钱。”

这番犀利的点评瞬间在网络上引爆热议。更令人意外的是,两天后,演员李立群也加入战局,在向太的评论区留言补刀,批评王家卫根本不懂什么是宗师。

01 直播引爆的争议

向太在直播中毫不留情地撕下了王家卫的“艺术大师”光环。她指出,投资王家卫的老板基本都亏钱,并引用《阿飞正传》作为例子。

这部电影耗资4000万港元,最终票房却只有975万港元,导致投资人邓光荣的公司濒临破产,本人甚至住院治疗。

向太进一步解释了她“绝不录用王家卫”的原因——“他不受控”。王家卫以无完整剧本拍摄、反复推翻重拍著称,这种工作方式导致电影经常严重超时、超支。

《花样年华》拍摄时间长达15个月,《2046》更是耗时5年。这种创作模式让资方苦不堪言。

向太特别强调张叔平在王家卫电影中的关键作用,称“没有张叔平,王家卫是个屁”。张叔平作为王家卫的长期合作伙伴,担任多部电影的美术指导,对王家卫电影的视觉风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02 李立群的补刀批评

向太的言论引发的波澜尚未平息,资深演员李立群便现身其评论区,上演了一出“隔空联动”。李立群爆料:“《一代宗师》也找过我,酬劳太少我没去。”

但他的专业批评更为犀利:“我很在乎电影的导演如何,但是我觉得他根本不懂什么叫宗师,结果看完电影,果然找不到宗师,为什么?因为他看不到。”

李立群对《一代宗师》的解读之所以引人关注,在于他精准指出了王家卫作品的一个关键特征:形式重于内容。

在他看来,王家卫未能真正理解并表达出“宗师”内核,导致观众在电影中找不到真正的宗师形象。

这已不是李立群首次对王家卫的作品表达不同看法。早在《繁花》热播时,他就公开表示对王家卫创作方法的质疑,认为“90年代的上海根本不是这个真实样子”,并坦言自己看不懂《重庆森林》《一代宗师》等片子想表达的意思。

03 王家卫的创作模式

王家卫的创作模式一直是电影行业讨论的焦点。他以无剧本拍摄著称,这种工作方式常常让演员和投资方陷入困境。

梁朝伟拍《阿飞正传》时一个吃梨镜头拍了27次,回家后对着刘嘉玲崩溃大哭;张学友一个抬头动作拍了60多次,最后被一句“算了”打发,此后二十年再没与王家卫合作过。

更令人咋舌的是,张震为《一代宗师》苦练三年八极拳,最终戏份却只剩三分钟。这种将演员心血视为“艺术耗材”的做法,引发了不少争议。

王家卫的“烧钱速度”同样惊人。胶片时代他就创下过一天烧五十万港币的纪录。拍摄《繁花》更是花了三年拍摄、四年剪辑,光是演员候场的成本就压得投资人喘不过气。

有资方朋友坦言:“跟他合作像开盲盒,预算超三倍是常态,杀青时间永远是‘遥遥无期’。”

04 合作伙伴的關鍵作用

向太特别点出的张叔平,确实是王家卫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两人自1988年的《旺角卡门》开始合作,张叔平长期担任王家卫电影的美术指导。

所谓的“王家卫作品”,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依赖张叔平的视觉塑造。从《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23套旗袍,到《繁花》中精致到纹路的戏服,都是张叔平的心血结晶。

有业内观点认为,王家卫的“作者性”实为团队协作的结果,其个人光环可能掩盖了幕后英雄的贡献。张叔平不仅负责美术设计,还常常参与剧本梳理和视觉风格设计等关键工作。

05 录音风波的叠加效应

向太和李立群的批评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与近期王家卫遭遇的“录音风波”密切相关。10月31日,编剧古二(程骏年)在小红书发布多段王家卫与编剧秦雯的私人对话录音,总时长超过一小时。

录音中,王家卫直言“唐嫣很装”,并指导工作人员如何应对。此外,他还用“极品中的极品”“阴阳同体”等词形容陈道明,甚至成年过九旬的游本昌“不是省油的灯”。

这些私下评价与王家卫公开场合的“艺术家”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公众对明星人设真实性的质疑。

更严重的是,古二指控自己深度参与《繁花》剧本创作,但最终仅获“前期责任编辑”署名,月薪只有3000到6000元,还需兼顾王家卫的生活杂务。这暴露了影视行业编剧权益保护的缺失问题。

06 艺术与商业的永恒矛盾

王家卫与资本方的冲突,本质上是艺术追求与商业逻辑的碰撞。王家卫的电影作品虽然艺术成就显著,但在商业回报上却常常不尽如人意。

《东邪西毒》投资2000多万,仅收回902万票房;《摆渡人》需要10亿票房回本,最终只收获5亿。这种商业上的不稳定表现,使得王家卫在资本眼中成为“风险标的”。

然而,支持者认为,不能仅从票房角度评判王家卫的价值。他的《重庆森林》《春光乍泄》等作品长期获得版权收益,国际获奖的履历和作品的长尾收益也是其价值的体现。只是这些“滞后回报”,普通投资人往往难以等待。

真正的核心问题在于:艺术创作是否应以牺牲效率与合作者权益为代价?王家卫的“作者性”固然可贵,但如果缺乏对合作方时间和投入的尊重,这种创作模式的可持续性令人质疑。

随着争议持续发酵,网友分成泾渭分明两大阵营。支持者认为向太和李立群“说了皇帝的新衣”,终于有人敢直面王家卫作品的缺陷;反对者则质疑批评者动机,认为这是“落井下石”。

电影业内人士分析,王家卫的创作模式在当今电影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一位资方代表坦言:“现在除非有张叔平这样的‘定心丸’,否则没人敢碰王家卫的项目。”

艺术值得尊重,但尊重不应建立在浪费资源和消耗他人的基础上。这场争议映射出影视行业更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当艺术权威遭遇商业逻辑,需要找到平衡点才能持续发展。

#八卦娱乐明星#



Powered by 恒盛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