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为何美国逐渐衰落?自克林顿以来的总统几乎未专注于国家治理

提到这些年美国经历的变化,许多人觉得它像是从巅峰迅速滑落,特别是从克林顿卸任开始。那八年期间,美国经济像打了鸡血似的,财政盈余堆积如山,失业率低得几乎没有底,制造业也保持得不错。1993年他上台时,美国还刚刚从苏联解体中捡到个大便宜,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克林顿抓住这个好时机,推行了预算改革,提高了高收入群体的税率,联邦的开支也被严格控制着。

你瞧,到了1998年,财政首次出现了690亿美元的盈余,到了1999年就飙升到1260亿,2000年更是直冲2360亿。这点钱可不是轻轻松松拿来的,当时互联网热潮正火得不行,硅谷的微软、英特尔这些公司几乎主导了市场,还定了全球标准。制造业的就业岗位一直稳定在1700万左右,制造总值占GDP的比重大概是15%。失业率从6.9%掉到4%左右,通胀基本都在2%到3%的区间徘徊。

在军事方面,海湾战争让美国航母打击群亮相,全球基地数量超过700个。经济方面,年均增长率保持在4%左右,道琼斯指数从3000点一路飙升到11000点。克林顿离职时,支持率达到了65%,国家债务为5.7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只占GDP的34%。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在1994年正式生效,出口总额从4650亿提升到7820亿。科技投入方面,从600亿增加到750亿,互联网用户数也从1400万激增到9500万。

底特律汽车厂的年产量突破了500万辆。1996年,福利政策做出了调整,减少了对福利的依赖,还新增了2200万个就业岗位。电信领域的法案放宽了管控,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快速增加。制造业的出口份额占全球的20%。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由美国牵头制定规则。贫困率降到了11.8%。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从4.3万美元上涨到了5万美元。纳斯达克指数,从700点一路攀升到5000点。虽然军事预算只占GDP的3%,但基地网络仍然相当强大。

油价每桶就20美元,消费支出占到GDP的70%。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银行监管变得更宽松。经济已持续扩张了96个月。教育投入增加,少数族裔的失业率也降到最低。汽车的年平均产量增长2%。公路建设投资不少,硅谷的就业人数翻了一倍,达到了100万。全国专利占比高达40%。采购了F-22战斗机。家庭财富水涨船高,房屋拥有率提高到67%。平衡预算的协议与国会合作顺利。克林顿被认同为经济管理高手,认可度高达65%。美国的各种数据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

可一旦克林顿一走,接任的乔治·W·布什就把好牌搞得一塌糊涂。2001年1月登基,9月11日遭遇恐怖袭击后,10月就对阿富汗开战,2003年3月又攻占伊拉克。整个战争花费超过两万亿,军费从2870亿涨到6160亿,驻扎的士兵达到了30万。2001年和2003年通过的减税措施,少收了1.3万亿,本想着借此带动消费,结果财政赤字却达到了1580亿。金融衍生产品的规模高达GDP的40倍,真是吓死人了。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布破产,金融危机一下子就爆发了,道琼斯指数从11000跌到6500,失业率也飙升到10%。制造业的就业岗位从1700万减少到1200万,国债一下子翻番,达到10万亿。自2000年开始,制造业的衰退速度明显加快,丢掉了570万个岗位,主要原因是贸易逆差扩大,进口大量涌入。布什时期的政策放任华尔街,监管松散,这才导致泡沫破裂,经济急剧滑坡,工厂纷纷关停,民众失业率升高。债务占GDP的比例从34%一路上涨到63%。战争的开支搞得预算紧张,军工企业赚得挺欢,但国家却要背锅。制造业的附加值下降,出口竞争力也变弱。到2009年1月,布什交棒时,留下的全是一地烂摊子。

2009年1月,奥巴马上台,一下子遇到经济崩溃的局面。他推出了787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目标是救助银行和汽车行业,通用汽车拿了500亿帮扶款。到了2010年,制定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那年3月还通过了医疗改革法案,帮3200万没保险的人解决问题。整体来看,经济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年均也就2.2%左右。债务这块儿也是一路飙升,从10万亿搞到19万亿。制造业仍在外流,岗位继续转向亚洲,工作机会变得更少。失业率虽从10%降到了4.7%,但整个复苏的力度还拉不起来,感觉挺虚弱的。

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中产阶级的收入也没有明显的增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贸易逆差逐年上升,经济结构变得更加脆弱。奥巴马出台的政策虽然缓解了紧迫的局面,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制造业的就业岗位持续流失,至少有1200万个岗位难以稳定下来。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没有进行大规模修缮,严重制约了发展。军费开支居高不下,基地维护的成本也很高,政府财力压力大。不断增长的债务利息占用了大量预算,限制了其他公共投入。2017年1月奥巴马离职时,经济数据看似稳健,但底层民众依旧生活拮据。通胀水平低迷,但工资增长乏力。医疗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帮助,却也增加了税收负担。

大量资金涌入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却没得到实惠,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降到11%了。虽然像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这样的贸易协定在推进,但制造业的岗位并没有回流。失业率的下降主要依靠服务行业的增长,而工厂就业仍然没有明显改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8%。奥巴马执政的这八年,更多是在应对紧急情况,真正的重建工作并不多见。

特朗普在2017年1月就职时,就喊出了美国优先的口号。那年推行的税改,把企业税率从35%降到21%,少收了大约1.5万亿的税款。资金纷纷涌入股市,导致道琼斯指数从2万一路飙升到3万。尽管如此,制造业的就业岗位仍然停留在1200万,没有明显起色。2018年开始,加征关税,钢铁和铝的关税分别涨到25%和10%。供应链变得更加混乱,美国消费者反而多掏钱。

到了2020年,疫情爆发让经济萎缩了3.4%,失业率飙到14.8%。债务已经飙到27万亿了。关税战搞得全球局势乱成一锅粥,国内物价也跟着上涨。制造业没有见好转,工厂纷纷迁出,意味着复苏无望。减税带来的红利被资金用在股市,没用在建厂。疫情多次反复,财政赤字年年突破万亿,债务占GDP的比重也超过了100%。特朗普那会儿推行的政策,短期里让股市热火朝天,可长远看,经济变得越发空心了。到他2021年1月下台,经济其实早就变得摇摇欲坠。

拜登在2021年1月上台,推出了1.9万亿的救援计划和1.2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修路桥啥的给了5000亿。到了2022年,芯片法案也出来了,520亿投产,用意是解决芯片短缺的问题。可是,通胀却从1.4%猛涨到9.1%,加仑油价涨到5美元,民众的生活开支重压。美国军费也飙到8000多亿,旧航母修个不停,债务更是蹭蹭上涨到31万亿。制造业只占GDP的10%,这表现也不算太好。刺激措施虽帮一把,可通胀速度快得让人措手不及,民众的账单越堆越高。基础设施花了不少钱,结果通胀把那些收益都吃掉了。债务的利息每年超万亿,制造业的就业并没有明显改善。军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但美军战斗力难免有人怀疑。等到2025年1月拜登下台,经济虽有反弹,但底层居民压力依旧很大。

特朗普在2025年1月再次登场,4月份开始提高关税,对中国商品征收25%。加拿大和墨西哥则急忙谈妥相关协议。股市整整晃荡了一周,特朗普趁机赚了一笔。11月10日宣布发放2000美元的红利支票,但遭到国会反对。美国国债已经到了38万亿,占GDP的122%。制造业就业大约1200万,但工业用电量竟然比2005年还低。尼米兹级航母最早是在1975年服役的,多艘航母的服役期限延长到2027年。胡塞武装的袭击暴露了军队的弱点。更多资金涌入股市,却不愿投到实体经济。

关税政策一实行,GDP就掉了6%,工资也降低了5%。对中产家庭来说,一辈子亏损大约2.2万块。贸易赤字还没看到明显改善,制造业的衰退继续往下走。1979年制造业的产值达到1960万,到了2019年已经缩水到1280万,减少了大约35%。从2000年到2007年,制造岗位丢掉了360万个,主要因为贸易的影响。生产效率在提升,却带来了就业的减少。2000年至2010年,又损失了570万个制造岗位。2024年的数据显示,制造企业数量减少了14%,纺织和服装行业更是掉了50%。2000年的债务总额是5.7万亿,到了2025年迅速攀升到36.2万亿,已占到GDP的130%。专家们预计到2028年,这个数字还会超过150%。至于军事实力嘛,似乎有点疑问,航母的修建和维护还在不停地进行。

产业逐渐空心化,制造行业逐步没落,债务越堆越高。克林顿之后的总统们,布什打仗花了不少钱,奥巴马搞救市,稍微缓了点,但还是挺难。特朗普出场后,炒股成了风头,拜登面对通胀,两人都在贸易上加硬壳,增添许多不确定性。各任总统更多关心短期利益,打仗、金融和选票,忘了实体经济的根基。民主党领导时经济表现相对好些,失业率降了,赤字也缩小了点,但整体经济还是在走下坡路。共和党执政时,失业率反弹,赤字却变得更高。克林顿那段繁荣后,政策却变得放纵,全球化的步伐也没管控好,留下不少隐患。

制造业从17%掉到10%,贫困率又回升了,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军费那叫一个高,可基础设施就差得很。总统们没心思搞长远规划,华尔街一手操控,国家战略偏离。自2000年以来,国家开始走下坡,贸易的冲击又特别大。生产效率还不错,但就业岗位却没跟上,形势挺尴尬。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利息支出压得预算喘不过气。未来的路难走啊,加关税、增加不确定性,通胀也许会卷土重来。普通人日子紧巴巴,美国的影响力也变软了。克林顿之后,没有哪个总统真正深耕国本,国家的衰落也就成为了必然。



Powered by 恒盛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