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际导弹升空,特朗普瞄准中国王牌,普京率先出手
2025年11月5日,美国加州范登堡太空军基地升起一道尾焰,一枚“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划破长空,飞向6759公里外的马绍尔群岛靶场。 美军宣称这是“例行测试”,但几乎同一时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迈阿密商业论坛抛出“中美俄无核化”提议。
一边是导弹升空的硬威慑,一边是裹着糖衣的规则博弈——这场相隔仅数小时的双簧戏,瞬间将全球核安全推至悬崖边缘。
特朗普的“无核化”倡议看似充满理想主义,但其语境耐人寻味。 他在演讲中率先强调美国核力量“全球第一”,将俄罗斯列为第二,称中国“暂居第三但四五年内可能赶超”。 这种排名游戏背后,是赤裸裸的核霸权逻辑。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线:10月3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宣称“已下令重启核试验”,理由是“中俄正在秘密核试验”。 六天后,美军试射“民兵3”导弹;几小时后,特朗普转而呼吁三国无核化。 这种从极限施压到和平倡议的急速转弯,被分析视为“交易式外交”的典型套路。
深层动机与《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息息相关。 该条约将于2026年2月5日到期,美国不愿单独与俄续约,转而试图将中国拉入核裁军框架。 据美方报告,中国现有约600枚实战核弹头,远低于美俄数量级。 美国试图在中国核力量成熟前,用规则锁定差距。
特朗普的试探遭遇了俄方毫不含糊的回击。 11月5日,普京紧急召集俄联邦安全会议,全体高层齐聚克里姆林宫。 会议原定讨论运输安全,却临时转为核议题。
普京明确表态:若美国重启核试验,俄方必将对等反制。 他责令国防部、外交部、情报部门联合起草核试验准备方案,并强调俄方“虽遵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但绝不接受单方面约束”。
俄防长别洛乌索夫的措辞更为激烈:“最好立即开始大规模核试验! ”他透露,位于北极新地岛的试验场已做好短时内启动准备——这片曾见证苏联“沙皇炸弹”爆炸的冰原,随时可重新启用。
俄方的底气源于技术储备。 10月26日,“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完成最终测试;10月29日,“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试射成功。 普京称这两款武器能“确保俄罗斯整个21世纪的安全平衡”。
面对美俄核博弈升温,中国表现出显著冷静。 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两点立场:一贯反对任何国家重启核试验;拒绝被捆绑进美俄双边核裁军谈判。
中国的冷静源于核政策的长期一致性。 中国坚持“最低限度核威慑”战略,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在技术层面,东风-41、巨浪-3等新型载具已形成可靠威慑,但核武库规模始终控制在远低于美俄的水平。
对于美国“无核化”提议,中国看清其本质:试图将中国拉入一个不公平的谈判框架。 美俄拥有全球90%以上核武器,理应先履行核裁军特殊责任。 中国核力量发展遵循自卫防御目标,绝不参与军备竞赛。
这场对峙充满微妙信号。 美军试射“民兵3”前,已通过军事热线向俄方通报,表明双方仍保留危机沟通机制。 但战术默契难掩战略误判风险。
美国内部矛盾凸显。 特朗普宣称重启核试验后,能源部长赖特紧急“灭火”,称试验“不包含核爆炸”。 这种政策混乱暴露美方核基础设施的老化困境——美国最后一次核试验是1992年,内华达试验场重启需3年准备,而俄罗斯新地岛基地却可快速启用。
更危险的连锁反应在于核扩散。 一旦美俄重启试验,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可能效仿,导致区域性军备竞赛。 《中导条约》失效后,若《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再崩塌,全球核裁军体系将名存实亡。
特朗普的“无核化”提议被俄方视为陷阱。 俄防长别洛乌索夫提醒中国,美国加速构建的“金穹”防御系统,表面保护本土,实则可转为进攻性武器。
俄罗斯的应对策略兼具强硬与务实。 普京虽下令准备核试验,却未设定方案提交期限,佩斯科夫澄清“总统未下令启动试验,而是要求评估准备工作的适当性”。 这种留有余地的姿态,既保持威慑,又避免滑向实质性对抗。
中国则聚焦于核政策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 中国与欧盟近期建立稀土出口特殊渠道,超过50%的欧盟企业申请获批准。 这种经济合作网络,成为中国应对地缘政治压力的缓冲带。
大国核博弈的棋盘上,导弹的轨迹与外交辞令交织成一张危险而复杂的网。
11月5日之后,特朗普再未公开提及核试验时间表,普京的核方案仍在起草中,中国外交部则继续呼吁“共同安全”。 但洲际导弹的尾焰尚未从公众记忆中消散,新地岛的寒风仍在北极冰原上呼啸。

